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变态心理学知识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8428bcfc5da50e2524d7fe3

变态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它是以人类异常心理或行为的症状表现及发生原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

2.心理健康层次:心理问题、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精神障碍 3.鉴别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社会适应、人格改变、自知力、主动求治。 4.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5.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经验标准(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和观察者的判断) ②症状标准(医学标准,有病理依据,心理测验结果)

③文化标准(社会适应标准,与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文化习俗是否冲突) ④统计标准(指偏离平均值(常模)的程度)

6.精神疾病分类:ICD-10 《国际疾病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 DSM-IV 《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CCMD和DSM诊断体系区别:

CCMD: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排除标准

DSM多轴诊断:临床综合征、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躯体疾病、社会心理和环境心理、总体功能评估。

7.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①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 ②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

③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流派、模型不同)

④对心理异常病程(发作过程,如周期性、发作性),病期(持续时间)的描述 8.变态心理学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抽样方法:病例控制抽样(事后因素设计):通过比较突出特征;人口特性抽样(高危抽样):进行前瞻性研究;血亲设计:评估遗传因素对心理异常的影响。

第二章

1.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型:医学模型对心理异常做出生物病理解释。 医学模型的解释包括:

①遗传因素(高尔顿,天才是遗传的)

②神经生化物质(脑内生化物质的改变,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可能是诱发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

③生物病原体 ④脑损伤

医学模型的治疗方法:化学治疗(药物),物理治疗(ECT电休克、精神外科) 2.心理学模型

①精神分析模型(弗洛伊德):心理异常是潜意识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三种人格力量不平

衡。

治疗:无意识的意识化(自由联想、释梦、投射、处理阻抗、分析、移情) ②行为主义模型(华生):一切变态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 治疗:通过再强化可恢复。(交互抑制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满贯疗法) ③人本主义理论模型(罗杰斯):自我实现的需要受到阻碍,责任和自由的冲突,焦虑。 治疗:强调成长和自我实现 ④认知行为模型(艾里斯,贝克):非理性认知引起情绪困扰。 治疗:纠正错误观念。

情绪ABC理论:

A(Activating events)诱发事件

B(Beliefs)相应而生的信念,解释和评价 C(Consequence)情绪及行为结果

病因解释:情绪不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非理性信念的特征:武断的论断,过分概括化,选择性概括,全或无思维,夸大或缩小,个人化。

ABC DE治疗模型:D(disputing)对非理性信念的辩论,驳斥 E(effect)有效的治疗效果。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抑郁是不能对事件作出准确的认知反应的结果。 3.社会文化模型:环境发生变化而人不能作出相应调整。

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地位差距,性别差距,种族歧视、排外,NEE家庭(特别挑剔的。充满敌意的、过多干涉的家庭),社会生活事件《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4.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精神疾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易感性取决于:生物因素(基因构成、神经递质、病毒感染、损伤) 心理因素(童年创伤、消极认知图示;)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社会支持缺乏)

第三章

1.心理变态的症状:认知障碍、情感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2.认知障碍 1)感知障碍

①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 ②知觉障碍:错觉(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幻觉(无对象知觉—幻听幻视)

③感知综合症:能感知事物整体,但对其部分属性(大小,结构等)产生错误的知觉体验。如视物变形,非真实感等 2)注意、记忆、智能障碍

注意减弱,注意狭窄,意识障碍总伴有注意障碍

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柯萨可夫综合症(遗忘综合征) 精神发育迟滞(先天),痴呆(后天),假性痴呆—心理应激 3)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 a.思维迟缓:言语迟缓,语量减少,反应迟缓。常见抑郁 b.思维奔逸:联想增多、加快。常见躁狂

c.思维贫乏:联想数量减少,词汇贫乏,与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相伴。常见精分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d.思维松弛:思维内容缺乏逻辑关系,主题不明,严重时发展为破裂性思维。 e.思维中断(被夺):联想数量减少,词汇贫乏,感到脑子空虚,思维中断。 f.思维云集:无意义无逻辑无联系杂乱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患者脑中,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常见于分裂症。

g.思维化声:体验到思想同时化为言语声。 h.词语新作:赋予词语符号新的特殊含义。

i.病理性赘述:讲话罗嗦,无意义的细节掩盖主要内容,思维速度缓慢,但不离题或离题不远,最后能达到预定的终点。常见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j.破裂性思维:严重形式的思维松弛。

k.象征性思维:以无关具体感念来代表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无法理解。 l.逻辑倒错性思维:毫无逻辑的推理,因果倒置,荒谬。

思维内容障碍

a.妄想:无事实根据,荒谬离奇;个人独有,坚信不移无法说服;与病人的切身利益,需要和生命安全相关。

b.强迫观念:指某一概念在患者脑内反复出现。又称强迫性穷思竭虑,欲罢不能。可继发强迫动作。

c.超价观念: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片面而偏激,带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转发为妄想。

特征:有一定事实基础;逻辑上接近正常思维;多与切身利益有关(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 4)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完整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讲述病情,并要求治疗。丧失自知力会否认自己的精神疾病。

3.情绪情感障碍

(1)情绪高涨:病理性的愉快心境,多见于躁狂病人。欢乐情绪与环境不符。 (2)情绪低落(抑郁):负性情绪增强。常见抑郁病人。 (3)焦虑:持续烦躁,坐立不安。

(4)恐惧:对人或周围环境异乎寻常的恐惧。反应与处境不相称,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5)情感脆弱与易激惹:轻微刺激与无刺激情境下情绪强烈波动,易怒,易出现攻击行为。常见神经症。

(6)情感淡漠:情感活动减退,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多见于单纯性精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7)情感倒错 :情感体验和环境不协调。常见于精分病人。

(8)病理性激情:突然发作、非常强烈和短暂的情感障碍,患者出现冲动行为,难以控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遗忘。多见于癫痫,精分和严重脑外伤患者。 4.意志行为障碍

(1)意志增强、减退和缺乏:

意志增强:活动过多,精力充沛。 意志减退:活动减少,情绪低落。

意志缺乏:孤僻退缩,极端懒散。(甚至食欲和性欲等本能要求也缺失)

(2)精神运动性抑制:指整个精神活动水平降低,言语、动作普遍迟缓或减少。表现为缄默、木僵和蜡样屈曲等。

(3)精神运动性兴奋:指整个精神活动水平增强,精力充沛,言语、动作大量增加。可分为协调(轻躁狂),不协调(精分,重躁狂)两种。

(4)违拗症 :指患者对要求做的动作表现抗拒。多见于紧张型精分患者。

(5)刻板动作:指病人持久、简单地重复一种单调的、不具有任何目的意义的动作。多见于紧张型精分患者。

(6)模仿动作 :指患者对他人的言语动作进行毫无意义的模仿。多见于低能,器质性脑损伤与精分

(7)作态:病人作出古怪、愚蠢、幼稚、做作的动作、姿势、步态和表情,多见于精分患者。

(8)意向倒错:患者意向活动与一般常情相违背,导致患者的行为活动无法为他人所理解。多见于精分青春型。

第四章

1.精神分裂症概述: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人格改变;思维、情感、行为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思维障碍为核心症状。

2.病理学研究 遗传因素

神经生化因素: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五羟色胺假说,谷氨酸假说,额叶-纹状功能假说。 神经病理因素:脑结构异常,病毒感染,妊娠及分娩并发症,球形小粒子,母亲的压力 物质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心理社会因素:经济地位(社会应激),精分基因型母亲,NEE家庭(致病并致复发) 人格特征:具有特殊的病前人格。孤僻,敏感,胆小,好幻想,依懒性强等。

3.临床表现

阳性:幻觉,妄想,怪异行为。

阴性:情感淡漠,思维贫乏,缺乏主动性。

早期症状:①类神经衰弱症状(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倦怠但无痛苦体验),②性格改变(性格反差大,疑心重重),③情绪反常(对人淡漠疏远,无故紧张焦虑),④意志减退(懒散,仪态不修,无进取心),⑤行为异常(独处不爱交往,行为莫名其妙) 特征性精神症状:①思维联想障碍,②情感障碍,③意志活动减退,④幻觉(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⑤妄想(多为原发性妄想),⑥紧张综合征(紧张性木僵,缄默,违拗,被动性服从,伴有肌张力增加)

4.精分的临床分类 a.单纯型(残留型):青少年起病,起病缓慢,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活动减少,日益脱离现实生活。逐渐发展的人格衰退,一般无幻觉和妄想。自愈少,预后差 b.偏执型(妄想型):偏执妄想为主,伴有幻觉。自愈少,治疗效果好。 c.青春型(紊乱、瓦解型):多发于青春期,主要症状思维内容离奇,破裂;情感改变突出,喜乐无常;行为幼稚,不协调。精神症状丰富易变。幻觉妄想片断零乱。预后较差,部分病人“阴性”症状发展迅速。

d.紧张型:起病急,青壮年时期病发,主要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状态。有时缄默、倔强、违拗、被动服从和持续言语,有时突然兴奋常有毁物伤人行为。可有自发缓解,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