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训练专题--课内外古诗词鉴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初中语文训练专题--课内外古诗词鉴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868064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d

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八)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的清澈,诗人想说明什么道理? 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十)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这首词中,表达时间的词是日暮,表示地方的词是溪亭。 2.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呢?

- 5 -

诗人“不知归路”,一是因为酒醉,二是因为她尽兴而心醉。 3.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七年级(下册) (一)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请结合具体景物描写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闲适恬淡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2.“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能否改为“望”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窥”就是从缝隙里看的意,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这样就使诗意更加真实,而且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6 -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四)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2.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五)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7 -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细节,别出心裁,体现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六)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凸显了诗人恬淡悠闲的心境。

2.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