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舆论监督类电视栏目案例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央电视台舆论监督类电视栏目案例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871c364a32d7375a41780a7

几个扪心自问:

一问你的态度是不是质疑的:质疑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它代表了媒介的中立、客观、公立、冷静。当你在层层剖析你的怀疑时,观众的疑问就被释放了。

二问你的方法是不是调查:应该遵循一个调查路径,即从疑问开始,到疑问的释放结束,让观众带着悬念看。

三问是你的事实链是不是连续的:事实链的完整与否决定着事实的说服力。

四问你的选题、采访对象是不是有来由的。 、核心价值:舆论监督

尽管属于舆论监督内容的报道在所有的报道内容中,比例只占到约21%。但显然,《焦点访谈》之所以安身立命的最核心的价值,乃是其舆论监督的内容。在观众心目中,它的批评性报道是口碑最好的,曝恶鞭丑是它的突出特色,观众多次谈到:几年解决不了的问题,《焦点访谈》13分钟就解决了。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力丹的观点,“舆论监督”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主语“舆论”,谓语“监督”。意思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对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表达看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渠道便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表达的内容可以是赞扬、建议、批评,其中主要的形式是批评,因为这种形式比赞扬更容易引起关注。“监督”并不意味着就是批评,而是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通过

议论形成一种督促,使之在法治的轨道里活动,有益于社会和人民。舆论监督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不在于它拥有什么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道德压力。舆论是一定范围内公开表达的公众的集合意见。因而,舆论监督的特点与党和国家机关各个系统的“内参”、“要报”等不同,是公众以公开的、自然形成的集合意见的形态,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督促。

现在我国社会中流通的“舆论监督”,已经不是舆论学意义上的舆论监督了。由于舆论监督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渠道,监督的形式又主要以批评为主,因而这个概念演变成了大众媒介的批评报道。报道中包括公众通过媒介反映的意见,也包括不是公众反映的、由媒介自己发现的问题或表达的意见。也可能媒介发表后产生影响,转变成公众的意见。

《焦点访谈》的成功就在于它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难题:如何既发挥新闻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激浊扬清,表达人民的呼声;又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党性原则。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度,也就是分寸感,是《焦点访谈》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具体看来,《焦点访谈》关于舆论监督的节目,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公开性 (2)广泛性

(3)报道及处理的及时性 (4)实名制

、栏目招牌:个性化的评论主持人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与号角,一个成熟的、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必然会有自己的名牌新闻评论主持人。

观众需要的是个性化的主持人。新闻深度报道要想占领更多的领地,必须要办出特色和个性,而个性化的深度报道栏目就必然少不了个性化的主持人。主持人、记者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亲和力及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成为新闻评论类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观众爱屋及乌,被主持人的魅力所吸引后,从而关注节目的内容。

《焦点访谈》一开始就有一个目标: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中国第一代电视评论员。尽管主持人本身是不能有个人观点的,他是以媒体的角度去传达的,所表达的观点是媒体的观点,但是,《焦点访谈》栏目始终提倡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注重用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来塑造媒体形象。九年以来,《焦点访谈》成功地造就了中国一批著名的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代表中国主持人最高水平的“金话筒”奖,历届获奖者当中都有《焦点访谈》的主持人。

《焦点访谈》目前的主持人有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及柏杨、翟树杰、方静等。他们专业背景不同,各有专长,主持风格各异。白岩松看待问题深刻独到,有着强烈的表达欲,现场发挥常妙语连珠,主持时的激情和锐气能给观众深刻的感染;敬一丹做过多年播音工作,有丰富的电视采编经验,女性角色使得她在主持时有一种有别于其他主持人的从容、冷静、大气和自如,对观众的亲和力强;水均益学外语出身,作过多年的新华社记者,有报道国际问题的优势;

方宏进本科学物理,研究生读社会学,宽泛的知识结构使他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许多话题。柏杨、翟树杰和方静是在《焦点访谈》的发展过程中加入进来的主持人,也各有突出的个性特点,柏杨是从记者一线成长起来的,有锐利有朝气;翟树杰在评论时一般喜欢从大处着眼,视野站的较高,风格朴实、沉稳;方静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毕业,做过CCTV-4《中国报道》的主持人,有年轻人的朝气、气质清新。

、产生背景:应运而生

《焦点访谈》的诞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提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国各行业纷纷响应,掀起又一轮的改革浪潮。中宣部1993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新闻媒体要抓热点问题,引导社会舆论。中国电视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再次拉开新闻改革的序幕。1993年4月,中央电视台在早间时段推出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其中的一个板块《焦点时刻》,因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热点问题,触及一些尖锐的社会现象,纪实的手法和平民的视角非常贴近生活,迅速赢得了观众认可和喜爱。《焦点时刻》的成功,为以后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它包裹在《东方时空》的整个板块当中,其独特的舆论监督特色难以凸现,而且在早间播出,收视率有限,无法发挥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在晚间黄金时段推出一个深度新闻评论报道栏目便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必然选择,由此,以舆论监督为定位的《焦点访谈》便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