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刍议新课改下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刍议新课改下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8e8b0a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f

刍议新课改下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实施一年多了,无论你认可与否,不可否认的是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已经悄然的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物理课堂变得活跃、精彩起来了。但我们也看到,新课改的背景下物理教学中一些“貌似精彩”的教学行为,曲解了新课程理念,削弱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偏离了物理教学价值所在,遏制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发展。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不管是传统的物理教学、新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还是将来的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课堂要追求有效、高效的教与学,更加关注教学效益。以下将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具体教学行为进行剖析,并且提出一些相应对策,以期抛砖引玉,供同行们商榷。 关键词:物理 教学行为 有效性 一、创设情景——为情所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情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物理教学的实践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创设的物理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更加注重教学情景化,但也应该关注我们所创设的物理教学情景是否有效。否则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物理情景,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 【教学片段一】 曾听到一位老师,在“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教学中,用“报纸切割物体”来理解向心力。如图1,用一张普通的报纸剪成圆形,安装在电钻上,当报纸随电钻转动时,它就象一把锋利的刀将泡沫塑料切割断!这样的情景虽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但不能直接的、有效的反映向心力存在及特征,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指向教学目标。学生往往被过于复杂的情景所吸引,但也“为情所困”,将抽象的向心力概念变得更为难上加难,干扰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学生不能从情景中跳出来真正投入到理解向心力的学习状态。

一个有效的物理教学情景,必须是科学、简洁、真情实景的,还必须紧扣学生心弦。这里所说的“扣心弦”,不仅是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指学生在物理情景中遭遇目标性的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对策】

首先,要明确情景创设的目的。在创设物理情景时,教师必须先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自问:我们所创设的物理情景的目的是什么?在找准情景与物理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景。学生能够从物理情景中发现问题,挖掘自身的认知潜能,这样的情景创设才有价值。

其次,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物理情景。我们创设物理情景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只要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引发思维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物理情景都是有效的物理情景。不一定要用热闹的视频、复杂的实验;有时,直接简单的画图、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等都可以用来创设情景,也能使学生思维始

终处于动态平衡中发展,而且可以减少对学生的干扰因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教学——理所当然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在此理念下,我们提倡探究式教学,但是,探究式教学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这样的探究活动,只是徒有其表,无效的探究。 【教学片段二】

日前,在新课程的培训会议上,观摩讨论了一节录象课《力的合成》。现将其教学片段重现如下:

教师演示:用一根细棉线将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稳稳提起;用两根同样的细棉线(故意使两根线之间有较大的夹角)提起砝码时,细线断了。

教师设疑:为什么两根线的作用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

教师:同学们相互交流,猜测一下合力与分力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1:合力大小比每个分力大小都大。 学生2:合力大小比每个分力大小都小。 学生3: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学生4:合力大小总是小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学生5:合力大小不一定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学生6: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关系构成平行四边形,合力为其中一条对角线。

教师总结:大量精确实验证明,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关系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师:接着我们用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比较顺利,学生也说出了,教师想要的“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关系构成平行四边形”的结论,在探究教学的“猜想”环节中师生配合的很是默契,猜想出结果好象是理所当然。但我们仔细琢磨一下,不难发现前5位学生的回答根本不是科学猜想,而是不需要任何物理知识的逻辑游戏;教师也未对猜想做任何评价与反馈;第6位学生也只是“照书念”,但对教师而言,正中下怀,教师理所当然“顺杆爬”,理所当然以为学生完成了科学猜想,实际上,在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根本不可能猜想到如此“意外”的结果。因为,对学生而言,他们对“平行四边形定则”认知基础是一个空白(数学上的向量还未学习),也没有经验储备,我们的探究过程中的猜想当然也就成了一个空壳,有形无实,这样的教学行为,可想而知白白浪费了有限课堂时间!对探究教学的理解,我们要的是精神,不是外形,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如果我们通过举例直接指出“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关系可能构成平行四边形”,更多的时间来探究如何利用实验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正确性,远比做无谓的猜想来得有效!

另外,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物理不能把验证性实验都变成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只是知道实验的结果,在验证过程中对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中遇到问题的思考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实验中结果的分析评估等都是探究思想的体现,也是有科学探究的教育功能,科学探究本身就有需要验证性实验的。总之,不论哪种实验方式选择关键是我们所采取的教学行为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策】 首先,深入解读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内容、学习素材和蕴含着物理思想,它以概括、规范、结论、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前需要教师认真解读。我们要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要学会在细节上推敲,深入推敲教材所蕴含的物理知识、方法和物理思想等,确定哪些知识,或哪些知识的某一个点适合探究教学,怎样探究。这是实施有效探究的根本。

2

其次,深入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探究的前提。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学生生活经验积累把握不透,对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认识模糊,都会影响我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深入了解学生: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的基础?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具备那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讨论?哪些内容学生思维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将其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我们的探究教学才不会出现“理所当然”的现象,教学行为才会更加有效。 三、多元综合——本末倒置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一堂课中不同教学方式的多元综合得到物理教师的认同和共识。在物理新课改的实践中,物理课堂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显得异常开放、精彩,有新意。但是我们冷静地,以物理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精彩,便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使学生掉入了活动的快乐泥潭而不能自拔,教师也渐渐地迷失了物理教学的本来意味,一味追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把教学手段和形式当作目的来追求,落得本末倒置,当然是低效或无效教学。 【教学片段三】

在一节“重力势能”公开课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分析“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时,教师想使课堂更加精彩、活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他利用电视剧《雪城》主题曲《心中的太阳》中的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那个更大那个更高……”来让学生体会高度的相对性。

教师:有谁能够唱电视剧《雪城》主题曲《心中的太阳》? 学生之间相互推让,不肯站起来唱。(由于此歌曲是80年代的流行的歌曲,现在的高中生不熟悉。)

教师:我们班谁唱歌最棒,请你来试试。 学生们:校园歌手刘某!

刘某: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 哪个更圆 ,哪个更亮, 哎嘿哎嘿呀 …心中有个恋人,身外有个世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 …啊… 太阳,啊…太阳,我心中的太阳。 该学生的歌声不错,但只是依稀记得歌词,总是唱不出教师想要的 “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那个更大那个更高”这句。学生笑声不断,课堂是轻松活泼了,可是教师心急如焚了,学生还是云里雾里的。 最后,教师只好自己说出该句歌词…

应该说这个“点子”比较新颖、活泼,但活动却“过火”了,对学生预计不足,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反而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大大削弱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对策】

首先,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的“学”的“教”,表现在: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

其次,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千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标志和灵魂;教学方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在“此时此地”是否更加的合适、有效。比如,“重力势能”教学中,若该教师的歌声可以,就自己演唱一句所要的歌词,既达到调节课堂氛围的目的又节约教学时间,就很好体现有效性的教学行为价值。因此,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要简明,目的性明确,可操作性强;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物理知识,并能在活动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本末倒置,才能找

3

到切合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有效的多元综合。 四、动态生成——天马行空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确不乏许多动态生成的精彩之处。教师随着现场的变化,有效地采用不同处理方法,使这些无法预料、不可再生的教学资源呈现出很好的教学价值,使物理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究竟什么是“生成”,是不是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思考或解法就算是“生成”呢?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若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刻意追求生成,甚至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教学片段四】

在高中“摩擦力”的教学中一个片段。

教师演示:将一个木块,放到水平面上,用水平力推木块运动。

问:两个接触面间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这里暂且不谈,该问题不十分明确,容易产生歧义)

学生1:相互之间有接触,有发生运动。 学生2:相互之间有挤压。 学生3:接触面要粗糙。

学生4:接触面不能太光滑,否则也有摩擦力。

学生5:不对,我的初中老师说过,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是看似光滑的接触面,其实是凹凸不平的。

学生4:不对,我的初中老师说过,两个表面磨得很光滑的表面接触,摩擦力反而会增大,它们之间有分子力相互作用。 学生6:……

教师没有适时的“打断”偏离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讨论,学生的讨论显得异常热烈、激动,一个简单的问题花费了约8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新课程理念提倡关注“师生互动”中即时生成的智慧资源,甚至学生的“错误”和 “差异”有时也起到一种出其不意的、有效的教学资源。但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灵动、合理地利用。好的教师应该能将教学预设和生成性资源悄然融合,努力追求教育无痕的境界。 【对策】

首先,把握动态生成是否与教学预设相互相成,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承认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价值,也不可以淡化或抛弃教学预设;同时我们又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教学机智,发挥生成教学资源的有用价值,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其次,强调动态生成必须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如果过分强调预设,教学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生成,教学就会沦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比如,“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旁逸斜出”的动态生成资源,任由学生自由辩驳,学生天马行空进行思维,表现出很强的思维发散性。但仔细一想,在这里我们的教学目的是“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不是讨论摩擦力产生的本质(由于高中知识具有基础性特征,有些知识有待解决或无法解决),教师任由学生天马行空,让宝贵的教学时间就此一分一秒的流失,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应该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把握课程的前进方向,而不是放任自流”(郑毓信语)。只有把握好一个“度”,运用教学机智展现动态生成时进行必要的“点睛”;有效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保障,我们的教师才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迷失方向。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物理教学价值所在,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在教

4

学实践中,教师把握新课改理念,不能被浮华热闹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或为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情景而忽视了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或为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不顾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要防止曲解新课改理念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全面理解其内涵,科学把握其精神实质,使每节物理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