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7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8f40de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72

闵行区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默写。(3分)

⑴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⑵三山半落青天外,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⑶ ,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 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1分)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可怜后主还寺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C.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 下列诗句中,未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1分)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C.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4. 古人常以荷花喻人,下列诗歌中的荷花,不具此意的一项是( )(1分)

A. 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

B.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C.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D.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1分)

A.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B.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D.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6. 春节将至,某汽车运输公司的停车场要贴一副对联,下列不宜作为春联的一项是(A.平安靠好司机,场兴有主人翁。 B.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C.大干快上多装,争分夺秒快跑。 D.场兴我兴皆兴,场荣我荣俱荣。

7. 下列各项排序,最适合填入方框中的一项是( )(2分)

第 1 页 共 9 页

(1分)

)保障发展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共同捍卫人类发展权利,相信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摘自《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2日)

①也需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 ②中国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 ③互鉴发展经验 ④还需作出更大努力 ⑤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A. ②①⑤③④ B. ④②③①⑤ C. ②⑤④①③ D. ④①③②⑤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8—13题。(16分)

科学大数据与数字地球

郭华东等

①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以文字为载体的数据量大约每10年翻一番;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信息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科技、经济变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数据量以每3年翻一番的速度持续增长;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大量涌现,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被广泛应用,使得数据存储量、规模、种类飞速增长,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2012年12月,IDC发布的“2020 年的数字宇宙”报告中指出(图1),数据量将 ,预计 全球数据总量达40ZB。

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学术界正在从各种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大数据的概念与内涵。当前的大数据定义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视角试图刻画大数据的外部特征:一种是相对特征,即在用户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使用普通设备不能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另一种是绝对特征,即体量大、类型多、真实性、变化速度快。

③因此,与传统的逻辑推理研究不同,大数据研究是对数量巨大的数据做统计性的搜索、比较、聚类和分类等分析归纳,进行“相关分析”,重点关注所谓“相关性”,即2个或2个以上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目的在于找出数据集里隐藏的相互关系网。

④在科学研究数据与日俱增的今天,我们把与科学相关的大数据称之为科学大数据。科学大数据将复杂性、综合性、全球性和信息与通信技术高度集成性等诸多特点融于一身,其研究方法也正在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方向转变,从自然科学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充分融合方向过渡,从个人或者小型科研团体向国际科学组织方向发展。

第 2 页 共 9 页

⑤科学家不仅通过对广泛的数据实时、动态地监测与分析来解决难以解决或不可触及的科学问题,更是把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工具,基于数据来思考、设计和实施科学研究。科学大数据正在使科学世界发生变化,科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近年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数据密集型科学计算。其中, 由戴尔公司研发的超级计算机“Stampede”已正式服役,其综合处理能力、高可用性和高性能能力超群。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利用Stampede 预测了加州破坏性地震的频率。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利用Stampede,通过详细的数据建模更好地描述了从南极洲到海洋的冰川流动。

⑥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一种技术创新,大数据计算符合一般的技术创新、发展、成熟规律。按照技术成熟度曲线(见图2),近20 年来新科技的成熟演变速度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一般分成5 个阶段。

科技诞生 的促动期 膨胀的高峰期 泡沫化的低谷期 稳步爬升的光明期 实质生产 的高峰期

图2 大数据技术成熟度曲线

⑦大数据研究面临着学科间的不平衡,当前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大数据和商业大数据的相关应用,而在产生科学大数据的典型学科中较少受到关注。事实上,以这些学科为代表的科学大数据具有异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特征以及丰富内涵,对于科学大数据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大数据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

⑧科学大数据是地球科学发现与知识创新的引擎,是人类认识行星地球的钥匙。科学大数据的发展应从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层面大数据战略,配置大数据研究资源,开展大数据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应用。科学大数据几乎涵盖了科学界的各领域,可运用到各行各业,它对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推动有着光明的前景。我国应加速发展大数据科学,有序组织科学大数据研究,以推动地球科学和相关科学技术的跨越性发展。数字地球是科学大数据的典型学科,数字地球学科中的数据获取与组织、分析、应用体现着科学大数据几乎全部特征。从科学大数据的角度分析,可以认为数字地球就是地球大数据,或者说数字地球就是基于地球大数据发展的学科方向。

(选自2014年《中国科学》,有删改) 8.阅读第①段并根据图1填空:数据量将 ,预计 全球数据总量达40ZB。(3分)

第 3 页 共 9 页

9.阅读第②段,请给“大数据”下一个定义。(3分) 10.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2分)

11.第⑤段中,作者举超级计算机“Stampede”例子的目的是什么?(3分) 12.阅读第⑥段,根据图2,用语言描述近20年来大数据发展的概况。(3分) 13.下列对⑦⑧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当前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研究在产生科学中受到关注。 B. 深入研究科学大数据有利于建立大数据学科理论体系。 C. 科学大数据是知识创新的引擎,是人类认识行星的钥匙。 D. 数字地球学科中的数据体现着科学大数据时代部分特征。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6分)

蟋蟀在堂

①我的房子前面有一个长满了杂草的园子,杂草上飞舞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蝶子。不远处,点缀着豆角花的绿篱外是脉脉的流水,旁立着一排墨绿色的烟树,河静静地流着,树静静地立着,都不愿意弄出更多的声响。

②我常常这样看着园子,看着杂草在风中静默,看着粉蝶寂寞地飞来飞去。秋深了,种子随风飘荡、落入泥土,那些草儿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全无归于泥土的喜悦。也许,它们知道时令已秋,寒冬将至,心中带着些莫名的悲伤吧。偏巧天气也不太好,时不时零星地飘着些细雨,狗尾巴草耷拉着脑袋,偶尔懒懒地晃动一下,薄薄的寒意透过窗子沁到屋子里来。

③上个月从城里搬到乡下,心里也像这园子一样空落落的,长满了往事的杂草在风里摇曳。早上的鸟声似乎是相熟的,透着些惊喜和顽皮,却又千篇一律。到了晚上,窗外阵阵蟋蟀的鸣声,整齐中又有些参差的调子,倒确实是携带着不少的凄凉。一晃之间,已经有将近二十年没有住过一楼了,没有细细地看过园子里的花草,没有那样真切地听过蟋蟀们的鸣唱了。

④十五六年前,我住在故乡一座城市底楼的宿舍里。房子的前面是一个球场,到了暑假,球场边上便长满了三四十公分高的杂草。右前方有一个沙坑,刚满周岁的儿子常常到沙坑里脱了鞋玩沙子,沙子把他的脚丫弄得痒痒的,儿子说“丫丫眯眼了”,那情景仿佛就在目前。杂草里还生了一些南瓜,粗大的翠绿...色的藤蔓倔强地蔓延着,在杂草间掘出一条生路,那情境至今叫我惊异。到了南瓜成熟的时候,我和妻子一齐动手,竟大大小小收获了十几个,弯曲的瓜身上挂着一层白霜儿,与深黄色的瓜体相映生色。那片杂草曾是儿子的乐园,到处是蟋蟀们的身影,窗外天天一地虫声,而我却从来没有侧耳倾听过,更不用说细细地玩味了,——或许,年轻时不会特别在意蟋蟀那可有可无的鸣声吧。儿子后来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昆虫,买了很多关于它们的书,几乎成了一个小专家,说得清好多种昆虫的来龙去脉,而今也对蟋蟀们毫无兴趣了。

⑤时间再倒退回去,和蟋蟀有关的记忆是一道菜。故乡广袤的田野是蟋蟀们最后的狂欢所,每到秋收时节,砍倒玉米秸秆后的田里到处是蹦跳着的蟋蟀们的身影,种了豆子、芋头、花生的翻耕的土地里也到处是它们的身影。有点闲空,人们便捉蟋蟀,用狗尾巴草将它们串在一起,弄个三五串,便可以带回去下酒。先把蟋蟀的头拔掉,清除胃囊,然后过油,略略一炸,便可以入盘了。运气好的时候,还会捉上一串蚂蚱。乡下有句夸张的话:一只蚂蚱腿,可下半斤酒。蟋蟀不如蚂蚱美味,半盘下半斤酒总是不错的。父亲喜欢用它下酒,再配上几样时鲜,比如把新鲜的花生捣碎,用鲜红的辣椒来炒,或是汆一盘微山湖的藕片,或是一碟可以生吃的豆角。

⑥老家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南角上,临近田地,每到秋深,屋子里便会钻进很多蟋蟀,有时候它们还会

第 4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