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免疫学相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与免疫学相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94265d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d

毒的发现 1977 第77届 1980 第80届 Baruj Benacerraf(美,1920~ ) 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移植后组织的 Jean Dausset(法,1916~ ) George Snell(美,1903~ ) 体的遗传结构 免疫相容性研究 人HLA的发现 小鼠MHC的发现 1984 第84届 G Koehler(德,1946~19 ) 此二人制备了单克隆抗体 R S Yallow(美,1929~ ) 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C Milstein(英,阿根廷,1927~ ) NK Jerne(丹,1912~ ) 免疫网络学说,提出一个B细胞系产生一种抗体 1987 第87届 1990 第90届 S Tonegawa(日,利根川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抗体多样 进,1939~ ) 性遗传原理 Joseph E Murray(美,1928~ ) 1954年第一个肾移植成功,创立 E Thomas(美,1920~ ) Donnall 全身照射免疫抑制 1950年骨髓移植降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1996 第96届 2008 第108届 Doherty(美,奥地于1974年首先发现在免疫应答 中的MHC限制性 利)Zinkernagel(瑞士) Harald zur Hausen(德,发现某些类型的HPV就是宫颈 1936-) 癌的病原体,这一发现为开发出宫颈癌疫苗打下了基础 Fran?oise Barré-Sinoussi(法,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1947-) 病病毒) Luc A. Montagnier (法, 1932-) 2011 第111届 Bruce A. Beutler(美,1957-) Toll样受体在固有免疫中作用 Jules A. Hoffmann(1941-) Toll样受体在固有免疫中作用 Ralph M. Steinman(法,对树突状细胞获得性免疫功能的公布前三天去1943-2011) 免疫学的发展与医学进步

人类应用免疫的方法防治传染病的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至少在10世纪以前,已在我国民间流行。人痘接种术从17世纪开始东传日本,西经印度、土耳其、俄罗斯传向欧洲,并在这些国家民间使用。毫无疑问,人痘接种术对1798年琴纳(Jenner)发明牛痘苗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经过了200年的努力,由于牛痘苗的使用,天花逐渐被控制。1980年WHO正式宣布,全球根除了天花。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人工免疫的方法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无疑是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研究 世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巴斯德(Pastuer)柯霍(Koch)在微生物学上的杰出工作,阐明了传染病的病原学基础。1880年代,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相继建立,将免疫接种法由单一防治天花,推进到多种传染病的防治;1890年代的10多年间,由于抗体的发现,建立了诊断传染病的沉淀反应、凝集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三大血清学技术。这些免疫学研究成果都有效地推动了对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对当时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中国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大约一千多年的时间,免疫学的生理基础是不知道的(即不知道执行免疫功能的免疫系统是什么),它只是一种应用技术,其特点是经验操作和黑箱(black box)机制。在学科上只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可以称之为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从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这二十多年间,是免疫学从理论框架到实验研究都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六十年代,由于胸腺功能的发现,淋巴细胞功能的确认,以及抗体四肽链结构及功能区(domain)结构的阐明,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确定了免疫系统的存。而在免疫学理论上,克隆选择学说也已经稳固地确定了它在新免疫学中的地位。免疫学的这些实验研究突破和理论进展,揭开了现代免疫学的序幕。1971年,第一届国际免疫学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并成立了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IUIS),这标志着免疫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免疫学进入了现代免疫学时期。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免疫学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影响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进程。这种影响至今仍在继续。近半个世记来,免疫学研究的进展有以下几个标志性的特点:

一, 对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

1. 淋巴细胞的高度不均一性。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承担者。60年代由于胸腺功能的发现,已经认识到淋巴细胞可以分为T、B细胞两大亚类。随后又发现T细胞的二个功能上不同的个亚群,即TH和Tc/Ts细胞。80年代末,莫斯曼(Mosmann)的研究又证明了TH细胞还可以根据它们产生的细胞因子不同而分为TH1和TH2二个亚类。此后的研究又发现一些不具有抗原特异识别功能的的淋巴细胞,如NK、K细胞等。80年代末,对T、B细胞.活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抗原呈递细胞的概念,并由此发现了激发免疫应荅的关键细肥,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此后,对DC功能的研究迅速成为免疫学研究的热点。

2. 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的细胞相互作用。免疫系统以“杀伤”为功能的特点,决定了淋巴细胞的活化一定不能是一个可以轻易启动的过程。T、B细胞的活化都必需获得二种信号,一种是由抗原受体(TCR,BCR)识别抗原引发的特异信号;另一种是最终导致T、B细胞活化的辅助刺激信号(co-stimmlatory signals),辅助刺激信号可以由相互作用的细胞间的多种膜分子对(molecular pairs)来提供(对T细胞来讲,最重要的是CD28/B7通路,对B细胞来讲,最重要的是CD40和CD40L),也可以由细胞因子来提供。淋巴细胞只接受抗原信号,而缺乏辅助刺激信号,则导致免疫耐受。对成熟淋巴细胞免疫耐受产生条件和机理的研究,是现代免疫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的研究成果,必将会在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病防治。生殖控制。以及病毒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