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反而”与“却”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浅析“反而”与“却”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9e5f419c281e53a5802ffbd

浅析“反而”与“却”

反而与却都是语气副词,宽泛地说它们都有表示转折意义的语义特征。它们有时可以互换,互换之后语义基本不变。例如:

(1)为什么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文献,反而轻信和传播来自国外和境外的流言蜚语。(北京日报97)

(2)那位印度朋友对我说了那么多“对不起”,本该道“对不起”的我反而没说,很长时间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萦回脑际。(同上)

(3)为什么事实已大白于天下,事情却得不到妥善、有效和及时的处理呢? (卢跃钢《讨个“说法”》)

(4)这一不幸事件反而使他更加坚强起来。

把例(1)(2)(4)的反而换成却,把例(3)句中的“却”换成“反而”,句子依然成立,且这两句在意义表达上,语义基本相同。

尽管如此,但这两个副词在语义、句法、语用上还是有各自的特点,在一些句子中,它们是不能互换的。例如:

(5)如体内锌过多,反而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北京日报97)

(6)不过,这样买到了楼房、汽车也未必值得高兴,反而有一种负债感。 (7)龚智超赛后说,她今天求胜心切,反而打得乱了。

(8)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鲁迅《示众》)

这四个例子中,反而和却都不能互换。

现时对这两个词的区别大都集中在语义方面,本文不仅从语义方面,还从句法和语用方面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一、语义比较

(一)、反而的语法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反而”的释义:“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如:“风不但没停,反而越来越大了。”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对“反而”的释义:“表示以某种行为或状况为前提,通常应当产生某种结果,可是实际上产生了相反的结果。”如:“帝国主义的侵略

反而使中国各民族的最大多数人民深切感到他们的共同命运,感到统一的国家的可贵。”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对“反而”的释义:“表示跟前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之外,在句中起转折作用。”如:“老杨住得最远,反而先到了。”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反而”出现在“前提条件+事实结果(可能结果)”这样的逻辑场内。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导致按理应该导致的结果,如果出现相反的结果,就用“反而”引出这个相反的结果——事实结果(可能结果) 。例如:

(9)带了这么多兵去,反而会坏事。

(10尤其是一些病人,多吃含高蛋白的甲鱼、海参、老母鸡等,反而不利恢复健康。

我们发现在“反而”句中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必不可少并不是说它一定要明显出现在句子中。前提条件的出现与否有两种情况:第一,如果前提条件是人所共知的常理、常情、常识或者是建立在已有的背景知识基础之上,这个前提条件可以隐含。这种情况,“反而”一般出现在单句中。例如:

(11)今年冬天北京反而比哈尔滨冷。 (12)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反而冰冻了。

例(11)隐含了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识“在我国,冬天哈尔滨比北京冷”;例(12)隐含了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识“我国南方一般不会冰冻”。第二,如果前提条件是除常识、常情、常理或已有背景知识外的情况,那就必须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来交代这个前提条件。这种情况,“反而”常与其他词语配合使用。例如:

(13)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可以凉快些,可是并没有凉下来,反而更加闷热了。(转引自马真《说“反而”》)

(14)你这样说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团结。(转引自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例(13)例(14)中, “反而”与“可是没有”搭配,表示出一种反转并更进一层的语意。 “反而”与“不但不”配合使用,表达一种“反转+递进”的语意: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增加新问题——影响团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反而”的语法意义是:“反转”或“反转+递进”,

表示事实结果(可能结果)与按常识、常理、常情或客观事理关系在某个前提条件下应出现的现象或结果相反。

(二)、却的语法意义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对“却”的释义:“表示转折。”如“应该来的人没有来,不该来的人却来了。”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对“却”的释义:“‘却’修饰动词,表示某个动作或行为是和前面所提出的动作或行为相反或对立的,出乎意料或超乎常情的。”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却”表示的语法意义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却”表示转折义,如本文例(1),“事实已大白于天下”,依常识事理:事情应能得到“妥善、有效和及时”的解决,可客观事实仍然得不到解决。“却”往往和“又”“虽”、“虽然”连用,也表示一种转折语气。例如:

(15)当她看到崔秀玉和白莉萍都哭了,她忍不住走到白莉萍身边,看着他们,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杨沫《青春之歌》)

(16)世界上就真有这种巧事,原来她比我二十四年前写到的一个小说中人物翠翠,虽晚生十来岁,目前所处环境却仿佛相同,同样在这么青山绿水中摆渡,青春生命在慢慢长成。(沈从文《新湘行记》)

却表转折转折义的时候,有时候兼有“正好”、“恰好”的意思。例如: (17)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鲁迅《示众》)

例(17)这个“却”也有“正好”、“恰好”之意,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时,恰好白背心正仰面看他的胸脯,同时也有转折义。

第二种“却”表对比义。例如:

(18)我想起你,总觉得很惭愧,我一天天过得舒舒服服,你却在我家里受罪。(巴金《家》)

(19)那阵儿,城里的父母们一面高呼“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一面却在为子女们苦苦寻找出路。

例(18)对比的主体是“我”和“你”,是就不同主体的同一个范畴情况——生活情况的对比,“我”生活得舒舒服服,“你”在受罪。例(19)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与“为子女们苦苦寻找出路”相对比。

第三种“却”表示反常义。表示所提出的事情或动作是出乎意外或违反常情、超乎常态的。例如:

(20)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哪里知道临到最后,却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

例(20)雨水调匀,小虫子不作梗,按理来说是个好兆头,收成应该好,可是事实结果出乎意外、违反常理,是个更坏的兆头。“却”引出了与常理相反的结果。

(三)“反而”和“却”语义的异同

1. 相同点——“反而”与“却”可换用的语义基础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反而”出现在前提条件+事实结果(可能结果)这样的语义逻辑场内,“反而”的语义特征是[ +反转]; [反转+递进]。我们认为“反而”和“却”两者可以互换使用的语义基础在于:“反而”有表反转义的语义特征,“却”有表反常转折的语义特征,这里我们说“反而”和“却”可以换用,仅指语义上能换用,即换用后语义基本不变。但是它们还是有差异的,如换用后在语气表达上有差别,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论述。

2. 不同点——“反而”和“却”不能换用的语义解释:我们认为“却”表达三种语法意义:表转折、表对比、表反常。当“却”所连接的分句或成分之间是表示转折或对比义时,它与表反转义的“反而”在语义上没有相通之处,不存在互换的语义基础,所以这时两者不可换用。

二、句法比较

分布( distribution)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对语言学的一大贡献。分布指的是语言成分或语言单位出现的环境,也就是一个语法单位在组合中于更大语法单位中所处的位置。这种“所处的位置”是一个语法单位分布的总和,反映了这个语法单位的主要语法特征。在一个语法单位分布总和中,有些分布的环境对语法单位具有选择作用。对于分布的环境来说,它对语法单位的选择体现在“限制条件”上,对于这个语法单位来说,它对前后成分的选择体现在“配搭功能”上。这一小节我们将对“反而”和“却”在一般主谓句中的分布做考察,探讨它们在这方面的异同。

(一)“反而”/“却”+主语+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