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结构技术措施(初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设计院结构技术措施(初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9eb3cc9fad6195f312ba6f7

上海众鑫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第一轮讨论稿)

12. 桩基础(除抗拔桩外)应进行水平承载力计算。

13. 地下车库抗拔桩计算时,应将水浮力按照负值输入整体模型计算,不

考虑活荷载,通过导荷载输出需要布置的抗拔桩反力进行布桩。

14. 灌注桩竖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在非地震区取0.2%,地震区建议按下表:

灌注桩配筋表 桩直径(mm) 配筋 55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6Φ18 6Φ20 7Φ20 7Φ20 8Φ20 9Φ22 9Φ22 10Φ22 15. 桩基检测要求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0.2.13条或10.2.14条。

5.3. 基础设计

1. 剪力墙结构的桩筏基础,平筏板厚度可按每层40mm估算。

2. 基础筏板的配筋形式采用通长筋+附加钢筋的形式,通长筋的配筋率

不小于0.15%,并满足筏板的配筋计算要求(可附加钢筋)。

3. 地下室的混凝土等级不应小于C35,基础及上部结构的混凝土等级不

应小于C30,钢筋一般采用HRB400级筋。

4. 对于主体结构采用桩基,附属的底层阳台、室外踏步基础设计按照

DGJ08-11-2010的14.2.6.3条处理。对于突出的底部门厅基础,可采用短桩基础(注意要试桩)或从主体结构外挑(可设斜撑)的方式处理,首选从主体外挑方式,必要时可设置斜撑。

5. 在基础说明中,应注明基坑内外回填土的密实度要求。压实系数应不

小于0.94,回填土应对称进行并分层夯实。在基础图中注明。

6. 墙、柱的纵筋在基础中的锚固长度,应满足直段不小于0.6LabE并大

于20d,水平段15d。参见11G101-3的58、59页。设计时应注意墙、柱基础的高度是否满足。外伸坡道底板的厚度是否满足等。如底板厚度与外墙厚度相差不大时,需要考虑外墙支座弯矩对底板的影响。 7. 施工说明中应注明基础验槽要求。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0.2.1

条或10.2.10条。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周回填土应采用级配砂石、砂土或灰土,并应分层夯实。高规12.2.6条。 8. 上海地区基础构件(基础及基础梁)的保护层厚度均不得小于40mm。 9. 地下车库基础如采用天然地基,基础为独立基础加止水板形式。一般

不作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

10. 外地项目时,勘察报告如仅提供场地类别,未提供特征周期,注意核

查土层的剪切波速与覆盖层厚度是否处于场地类别的边界处。建议要求勘察单位明确特征周期的取值。

11. 底板厚度不小于2000时,中间层的钢筋按照规范最低要求设置。 12. 设计总说明中,应有基坑开挖时对于已施工桩基的保护措施。 13. 砖砌侧模的厚度应由施工单位根据施工要求自行确定。 14. 基础计算一般不考虑消防车荷载。(消防站设计除外)

17

上海众鑫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第一轮讨论稿)

5.4. 地下室设计

1. 地下室外墙计算简图一般情况按上端铰支,下端嵌固计算。 2. 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取50mm。

3. 地下室外墙及其附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相同(塔搂柱兼做附壁柱

除外);纵筋应相匹配。为防止或减少竖向裂缝的产生,其水平构造钢筋单边配筋率宜大于0.2%,水平筋的间距宜小于150mm。 4. 地下室底板优先选用底板+下柱墩的无梁楼盖体系。底板保护层厚度:

面筋取20mm,底筋取40mm。

5. 地下室顶板结构体系(8~8.4m柱网框架结构)对于覆土1.0m以上,

可优先选择井字梁楼盖。顶板厚度250。

6. 地下室各顶、底板、外墙等构件应进行裂缝计算,裂缝宽度控制如下

表。

裂缝宽度允许值(mm)

顶板、底板、外墙 构件部位 与土壤接触 裂缝宽度控制0.2 值 0.3 0.3 室内 顶板梁 7. 当地下室顶板板厚应不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应≥C35采用双

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宜≥0.25%。地下室顶板采用最小配筋率拉通布置,根据计算结果局部另加。

8. 顶板嵌固的项目,顶板有大洞口时,在洞口周边设置墙体,进行楼板

应力分析。

9. 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计算时,考虑活荷载0.8倍折减。

10. 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符合《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4.1.3

条有关规定。即:工程埋置深度H<10m时,设计抗渗等级为S6,10m≤H<20m时,设计抗渗等级为S8。 11. 地下车库如采用板柱-抗震墙结构,建议板柱的板采用按板带法设计计

算。参见抗规6.6章节及第14章地下建筑。采用SLABCAD计算。 12. 框架结构的地下室墙体,如参与整体计算,应设置边缘构件。

13. 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墙的竖向及水平分布筋应双层双向布置,间距不大

于150,配筋率不小于0.3%。高规12.2.5条。

14. 地下车库顶板次梁布置,建议按照车位布置次梁,便于给排水专业的

喷淋设计。

15. 上部单体设伸缩缝时,地下部分一般联为一体,此时应设计地下室顶

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对于大底盘式的车库与单体相连,地下室顶板按嵌固层设计,控制车库顶板与单体顶板板面高差不大于1米,并采用适当的构造措施(如梁、板加腋)以传递水平力。

18

上海众鑫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第一轮讨论稿)

6. 墙柱设计

6.1. 剪力墙设计要求

1. 满足下列情况的剪力墙视为一般剪力墙:

(a) 剪力墙至少有一肢的墙肢长度(hw)和厚度(bw)之比≥8; (b) 满足(a)且在较长墙肢上墙面门窗等开孔面积不超过墙面面积的

15%,孔间净距及孔洞至墙边的净距不小于空洞长边尺寸。(避开暗柱)

(c) 当剪力墙截面厚度大于300mm且墙肢长度(hw)和厚度(bw)

之比>4。

2. 应控制短肢剪力墙及柱承担的倾覆力矩小于50%。。

3. 短肢墙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一、二级不小于1.2%,

三、四级不小于1.0%。其他部位一、二级不小于1.0%,三、四级不小于0.8%。

4. 为控制底部剪力墙的轴压比,满足可不设约束边缘构件的轴压比限

值。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混凝土等级变化的位置,宜延伸至底部加强区上部一层,再减低砼等级。如底部有少量墙肢轴压比超过上述限值,则与之相连的的整个墙肢设置约束边缘构件。18层(含)以下砼等级墙梁宜一致。

5. 剪力墙暗柱做法说明:

(a)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率不考虑剪力墙水平筋的作用,剪力

墙水平分布筋间距可与暗柱箍筋间距不同。

(b) 约束边缘构件YBZ按照图集 11G101-1第 71页(非阴影区外圈

设置封闭箍筋)所对应的构造详图做法。

(c) 约束边缘构件YBZ阴影区内部尽量采用箍筋,设置箍筋后剩下的

一对纵筋可采用拉筋。

(d) 约束边缘翼墙的翼缘处应满足2bf的长度要求,如翼墙厚200时,

将翼墙阴影区长度加长至400;翼墙厚240及以上时,仍采用图集71页做法。

(e) 剪力墙身水平钢筋构造按照图集 11G101-1第 68,69页做法。(将

第b,e条写入设计说明)

(f) 剪力墙分布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均不应小于0.25%,200

厚的墙体水平分布筋不小于?8@200,竖向分布筋不小于?10@200。如墙厚均为200时,竖向分布筋的配筋率为0.39%,将此数值填入SATWE计算参数中。

6. 剪力墙结构如在地下室局部少量框支转换,在转换柱处设约束边缘构

件。

7. SATWE计算时,如墙肢长宽比不大于4,注意暗柱设计时应按照柱配

筋构造设计,柱端配筋率不小于0.2%,箍筋间距不大于150。可查看软件计算输出的构件信息。例如200厚墙,墙肢长度不大于800时,SATWE计算时即按柱设计。如墙肢长度为900时,可将计算配筋布置于墙端200范围内。如墙肢长度不小于1000时,则在墙肢两端分

19

上海众鑫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第一轮讨论稿)

设两个暗柱。

8. 在高层住宅设计中,如为避免结构凹口超限而设置短墙肢时,此墙肢

长度应满足3倍墙厚要求;或设置端柱。

9. 剪力墙结构的局部转角窗处应按照图集11G329-1(3-19)页构造加强。 10. 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时,应复核构件的最小配筋率,见混凝土规范8.5.1

条。

11. 对于高层剪力墙结构,注意检查下部剪力墙的墙体稳定计算输出(在

超配筋信息中)。

12. 剪力墙结构施工图中,边缘构件的编号为统一顺序编号,详图绘制同

一个表中。如有约束边缘构件,应注明约束边缘构件所采用的构造详图。

13. 一、二级一字型独立剪力墙在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20mm厚。详

高规7.2.1条。

14. 剪力墙竖向分布筋直径一般最小取10mm。

15.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控制要求,详高规8.1.3条。

16. 如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在基础面,则地下室范围应底部加强范围要求

设计剪力墙。如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在地下室顶板,当为地下一层时,则地下室范围的暗柱纵筋由底层暗柱纵筋延伸,暗柱箍筋按照上部结构的抗震等级设计。当为地下二层或以上时,地下一层暗柱纵筋由底层暗柱纵筋延伸,暗柱箍筋按照上部结构的抗震等级设计。地下二层及以下暗柱纵筋由底层暗柱纵筋延伸,暗柱箍筋按照上部结构的抗震等级降低一级设计。

17. 剪力墙的小垛子未进行整体计算时,要考虑搁置梁的弯矩影响。 18.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类别软件判别如有错误,可采用人工干预调整。 19. 剪力墙分布筋的设置按照规范最低要求设置,注意要满足计算结果。 20. 电梯井中间的墙如为剪力墙,建议两端设置翼缘以满足墙体稳定要

求。

21. 当仅少量剪力墙不连续,须转换的剪力墙面积不大于剪力墙总面积的

8%时,不将整个体系按框支剪力墙考虑,可仅加大框支梁两侧相邻的板厚、加强此部分板的配筋,提高转换构件抗震等级。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特一级时不再提高。

22. 错层结构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截面厚度非抗震设计不应小于

200mm,抗震设计不应小于250mm,并应设置与之垂直的墙肢或扶壁柱。

23. 错层结构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5%。 24. 转换层以上至少二层墙体应按底部加强部位墙配筋。

25. 剪力墙与其平面外相交的楼面梁刚接时,设计要求详7.1.6条。

26. 楼面梁垂直刚接搁置于剪力墙时,搁置位置按规范要求设置暗柱。梁

垂直搁置于200厚剪力墙时,一般梁上部纵筋最大采用14mm直径,下部纵筋最大20mm。

6.2. 柱设计要求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