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化学同步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4 第二单元 第二课时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Word版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8-2019学年化学同步苏教版必修1学案:专题4 第二单元 第二课时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Word版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a1ce48163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b

(3)产生喷泉的“动力”是烧瓶内外有压强差。 答案:(1)向下排空气 碱石灰

(2)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气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3)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

4.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固定、加热仪器和橡胶管略)进行有关氨气制取的实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装置①制取

NH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测定生成的NH3的体积,则必须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装置中所盛试剂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装置②制取并收集干燥的NH3,烧瓶内装的试剂是________,分液漏斗中装的试剂是________,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__(填装置序号)。

解析:(1)装置①适用于固固加热制取气体,制取NH3时试剂是NH4Cl和Ca(OH)2。若测定NH3的体积,必须用排液体法,而NH3极易溶于水,故不能用排水法,所用的液体必须不与NH3反应,也不溶解NH3。

(2)装置②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的装置,制取NH3时,可用浓氨水和生石灰作用。 答案:(1)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③⑦ 氨气难溶于该试剂,该试剂不易挥发,不与氨气反应 (2)CaO 浓氨水(或浓NH4Cl溶液) ⑥

1.下列气体通入水中所得溶液呈碱性的气体是( ) A.NH3 C.SO2

B.NO2 D.HCl

NH3·H2O

NH4+OH,溶液呈碱

解析:选A NH3通入水中发生反应NH3+H2O

性。

2.下列不属于所有铵盐通性的是( ) A.都易溶于水 B.都可分解放出氨气

C.都能与碱反应且均放出氨气

D.都是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解析:选B 铵盐受热能分解,但并非所有的铵盐分解都能放出氨气。 3.下列关于NH3的实验室制法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中可用加热分解NH4Cl的方法来制取NH3 B.NH3的检验只能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C.NH3的干燥不能用浓H2SO4,可以用碱石灰干燥

D.Cl2的收集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NH3的收集可用排饱和NH4Cl溶液的方法 解析:选C NH4Cl分解产生的NH3和HCl气体在试管口处能重新化合,不能得到NH3;NH3的检验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也可以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看是否有白烟生成;NH3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H2SO4干燥,可以用碱石灰干燥;因NH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不能用排饱和NH4Cl溶液的方法收集,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且往往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防止与空气对流导致收到的氨气不纯。

4.有关氨气的实验较多,下面对这些实验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用来做喷泉实验 B.氨气的还原性可以解释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实验 C.NH3·H2O不稳定,实验室可用NH4Cl和石灰水制取氨气 D.NH3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因而不能用氨作制冷剂

解析:选A NH3与HCl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B项错误;因NH3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制NH3用NH4Cl固体和熟石灰加热,C项错误;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液氨作制冷剂,D项错误。

5.分离NaCl和NH4Cl的最佳方案是( ) A.利用溶解度不同,采用结晶法 B.加入烧碱 C.直接加热法 D.加AgNO3

解析:选C 利用铵盐受热易分解的性质,而NaCl受热不易分解,加热后把产生的气体收集并冷却即可分离NaCl和NH4Cl。

6.如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某混合气体,将集气瓶置于光亮处,然后挤压胶头滴管使胶头滴管内的水进入集气瓶,发现烧杯中的水会倒吸进入集

气瓶,则集气瓶内的混合气体可能是( )

①CO、O2 ②NO、O2 ③NO2、O2 ④N2、H2 A.①② C.③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选D ①CO和O2在光照条件下不反应,且均难溶于水,不符合题意;②NO与O2可发生反应2NO+O2===2NO2、3NO2+H2O===2HNO3+NO,生成物易溶于水且气体分子数减少,符合题意;③在O2存在的条件下,NO2可与水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生成物溶于水且气体分子数减少,符合题意;④N2和H2在光照条件下不反应,且均难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7.现欲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NaOH溶液 C.加热并冷却

B.加入AgNO3溶液 D.加入水

解析:选C 加入NaOH溶液可以除去其中的NH4Cl,但却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AgNO3

溶液与NaCl和NH4Cl均生成AgCl沉淀,因此不能将二者分离;两种物质均易溶于水,加入水也不能分离;因NH4Cl受热分解为NH3和HCl气体,NH3和HCl气体遇冷又会生成NH4Cl,但NaCl受热不分解,所以用加热并冷却的方法可以使两者分离。

8.在实验室里可按图所示的装置来干燥和收集气体R,多余的气体可用水来吸收,则R是( )

A.HCl C.NO

B.Cl2 D.NH3

解析:选D 此气体要符合4个条件:①可用固体干燥剂干燥;②可用排气法收集;③密度比空气小;④该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符合这4个条件的气体为NH3。

9.如图甲为实验室制取氨的实验装置。

(1)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集氨时试管口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位学生用制得的氨,按图乙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烧瓶已充满干燥的氨,引发喷泉实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另一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设计图丙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__。

A.CaCO3粉末和浓盐酸

B.NH4HCO3溶液与稀NaOH溶液 C.盐酸和AgNO3溶液 D.盐酸和酚酞溶液

解析:(1)采用的是“固+固――→气”的方法,故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收集氨用向下排空气法,试管口棉花团的作用是减少氨与空气的对流,保证试管中能收集到纯净的氨。

(3)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由于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中的气体压强迅速减小,引发喷泉。

(4)图丙利用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锥形瓶中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烧瓶而产生喷泉。 答案:(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减少对流,保证试管中能收集到纯净的氨且防止环境污染 (3)打开橡皮管的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 (4)A

10.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氨的某些性质并收集少量纯净氮气。试回答:

△△△

(1)实验前先将仪器按图连接好,然后________,此操作进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再开始实验。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硬质试管内黑色的CuO粉末变成________色,盛无水CuSO4的干燥管内出现________色,并在最后的出气导管处收集到纯净、干燥的N2。根据这些现象,硬质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反应说明氨气具有________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