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招聘-考试全套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招聘-考试全套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a2e19a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0

☆80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得到全面发展,大学期间是人生记忆力达到成熟和最旺盛的时期。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81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

82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1视觉编码,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2语音听觉编码,语音编码或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系统的主要编码方式。3语义编码,对于人类长时记忆系统中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人们主要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行加工。4语言中介编码(借助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在识记无意义材料和离散语言材料时经常使用。

△83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的效果随所识记材料的数量增加而递减。a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b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强的材料比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差的材料效果好c识记直观形象的实物或图像材料比识记抽象概括的言语材料效果好d识记韵文比识记散文效果好。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识记的主动性越高,识记的效果就越好。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是影响识记效果最重要的条件。4组块化编码。组块是一种信息的组织与再编码,是人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视听结合的识记效果优于任何单一的识记方式。6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7识记的信心。

√84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 85知识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储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86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1空间组织2系列组织3联想组织4网络组织5更替组织。

√87联想组织是人们对字词水平的语义信息储存的重要方式。网络组织是语义记忆的主要方式,人类的概念和命题主要是按网络组织储存在记忆系统之中的。 √88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89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暂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90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91遗忘规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92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1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桑代克进一步发展。2干扰说,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的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的学习材料对保持和记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3同化说 当学习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是一种积极的遗忘。4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遗忘是因为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

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

☆☆93合理复习,防止遗忘(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科学的组织学生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遵循“及时复习”、“间隔复习”的原则。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整体复习指每次复习整篇材料,部分复习指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进行复习。一般综合复习效果最好。如果材料是彼此没有意义联系的,采用部分复习法,如果材料是彼此具有联系的,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安排:材料比较短,可以采用整体复习法;材料比较复杂、冗长,则宜采取综合复习法。3复习次数要适宜。必要时可采用“过渡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第九章

94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95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9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也称为记忆性知识,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陈述性知识。

9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两个亚类: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98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99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100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元认知策略可分为三种:①计划策略②监控策略③调节策略.

1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2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的特点:1.区别于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2.区别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在性和减缩性。心智活动的进行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默默地进行。3.区别于习惯行为,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4认知策略:1.注意策略2.编码与组织策略3.精细加工策略4.复述策略5.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

5注意策略是在阅读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注意策略。

6编码与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网联策略。 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组织策略往往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网联”策略)。

7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简单知识的精细加工:记忆术是典型的精细加工技术。 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复杂知识的精细加工:做笔记是复杂知识精细加工。 8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要想通过复述真正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目的,宜采用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的方法。

9复述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对材料的重点,难点要用划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将其突出.

√10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5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11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12 原型定向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原型内化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13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除上述三点基本要求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第十章

√14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问题就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15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其基本特点如下:1问题情境性(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2目的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

☆16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盲目的、渐进的,是在没有推理和判断的情况下进行。尝试错误的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2苛勒的顿悟模型。3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认为问题解决一般包括5个步骤:①失调②诊断③假设④推断⑤验证。4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 又称“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四个阶段为:①准备期②孕育期③明朗期④验证期。 17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点:问题解决就是搜索问题空间,寻找一条从起始状态通向目标状态的通路,或应用算子(即操作)使起始状态逐步过渡到目标状态。问题解决过程可分为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施操作和评价当前状态四个阶段。操作就是问题解决者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问题状态的认知活动,也叫算子。

☆18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认清问题的关键)3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关键)4检验假设(方法有两种: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检验)。 √☆19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

20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

21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有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22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23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它可能会突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24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25在一定的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6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 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增强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动机)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

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

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计划并给予反馈。

27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型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28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而言:1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者的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29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内容是智力活动的对象和材料。操作指智力加工活动,即对给予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智力活动的产品指运用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 ☆ 30发散性思维及其转换与创造性的关系最为密切。发散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