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a4bc5b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e2

2019年

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速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2017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期中,6—8]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简图,完成26—28题。 26.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 A.缓解××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区水上观光旅游 C.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27.××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

①改善城市环境 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 ③供水和提供航运之便 ④作为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市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 )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修建道路、桥梁

2019年

C.辟为市民休闲观光公园 D.兴建防洪设施

29.(22分)读美国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分布图与迈阿密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佛罗里达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平均海拔低于35米。境内有河流17 000多条,湖泊3万多个,其南部分布着大片沼泽,保持着原生的自然状态。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大沼泽地区面临着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1)描述图示大沼泽形成的有利条件。(6分)

(2)大沼泽沿海部分的水位变化较大,试分析原因。(6分)

(3)试推测大沼泽因人为活动可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沼泽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考点5 我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30.(10分)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 。(2分) a.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2019年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1分)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 、 (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3分)

(4)从气候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4分) 答案

1.C 读图可知,总体而言,该地5—9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大而增高,①正确、②错误;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③正确、④错误。 2.B 毛乌素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6—8月(北半球夏季)气温较高,蒸腾量较大,造成土壤含水量较低;冬半年的风速较大,降水较少。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3.D 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基本不存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毛乌素沙漠南缘适合自然演化。

4.B 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过渡地带,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 5.A 全球气候变暖,短时间内冰雪融水会增加,但蒸发越旺盛,会越干旱,加重荒漠化,故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导致“沙绿民富”。

2019年

6.D 结合该地纬度及图中时令河、冰川及等高线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 7.B 根据图示可知,丙地区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地势较为平坦;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光照强烈,所以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8.C 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从甲流向丁。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下游地区水量会减少,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 9.C 材料中的“黑风暴”反映荒漠化,其形成主要是人为原因,随着当地人口增长,人们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恶性自然灾害,②③符合题意;大风和干旱属于“黑风暴”形成的自然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①④不符合题意。

10.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黑风暴”属于荒漠化地区的极端自然灾害,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于内陆干旱地区,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沙影响范围广,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出现“黑风暴”,A对;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的生态环境较好,灌溉水源充足,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不易出现“黑风暴”,B、C错;青藏高原属于高寒地区,风沙较小,出现“黑风暴”的概率小,D错。

11.【解析】 第(1)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自然成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外力作用等角度作答。第(2)题,冬季牧场的形成原因可从气候、牧草等角度分析。第(3)题,应从土地、农牧业生产、交通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