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练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幼儿园课程》练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a510721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d

.

特点:具体、精确、可操作

优点:克服了普遍性目标模糊性的缺陷,对于儿童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有益,在课程领域的科学化中做出贡献。局限性:课程目标的过于细化、精确化,易导致教师只见目标不见儿童,成为“人的身、心和精神充分发展的敌人”。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难以外显行为具体化。

3.答:生成性目标定义: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过程,反映的是教育过程中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反映的是儿童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结果。

特点:过程性、非预成性

优点:充分尊重儿童,使儿童有权利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比较充分地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当儿童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探究既存的知识。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儿童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价值感和对结果的新的设计。这个过程是持续终身的,因而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必然会促进终生学习。

缺陷: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不仅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技术与额外的努力,而且难以实施。

4.答:表现性目标定义:是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特点:与教学性目标在课程计划中预先规定好,对大部分儿童而言是共同的目标不同,它强调个性化,关注儿童的创造性培养。它不规定儿童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情境中儿童多样性、个体性的反应。在此过程中,儿童获得个人化的意义。

运用:教学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都需要,都存在于课程实践中。教学性目标适用于表述文化中已有的规范和技能,这样可使儿童的探究成为可能。表现性目标适于表述复杂的智力性活动,已有的技能和理解是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从而导向创造性的活动,这样就使文化得以扩展和重构,从而保持勃勃生机。

艾斯纳之所以提出表现性目标,不在于替代教学性目标,而在于完善课程目标,从而使不同学科、不同学习活动有更为适合的目标,最终体现对儿童主体的尊重,表现出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三)论述题

1.答: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比较认同的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就幼儿园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看,主要有对幼儿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1)对幼儿的研究。要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使课程目标有效发挥引导语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作用,课程编织者就必须:①关注幼儿的发展,尤其是关注儿童的发展需要与兴趣、认知发展、情感萌发、社会化过程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规律与特点。②认识到幼儿“理想发展”与“现实发展”的水平及其差距。前者可从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中获得,后者可通过实际观察幼儿的身体动作、认知、情感及社会性等方面的表现来分析得出。二者间的比较可明确幼儿的发展现状、潜力与发展前景,确立一定阶段幼儿可能达到的水平及个别差异,发现教育上的需要。由此,可对儿童建立期望,确立适宜目标,摒弃不适宜目标。

(2)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人是社会的人,幼儿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课程编织者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及其发展需求。所谓当代社会生活需求,一是空间维度上,幼儿生活于其中的社区、民族、国家及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时间维度上,既包括当前现实社会生活需要,又涉及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与未来需要。在将当代社会生活需要转化为幼儿课程目标时,要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社会生活需要,考虑遵循以下三原则:①民主性原则。课程目标要体现社会公平民主的思想。②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原则。既要照顾到本社区、国家、民族的需求,又要有国际视野,将之与整个人类的发展需要统一起来。③超越性原则。教育不能被动适应社会生活需求,而应一定程度上超越当前的社会。

(3)对学科知识的研究。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传递社会文化,使幼儿从一个自然人发展为掌握一定知识经验的社会人。学科知识是文化的最重要支柱,因此学科知识也是确立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与来源。幼儿园课程的特殊对象——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幼儿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所具有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一般发展价值而非专门的学术特殊价值。因此,

Word 文档

.

幼儿园课程目标在考虑学科知识时,应多关注学科知识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科知识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例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领域目标并没有要求幼儿掌握系统、严密的科学知识。

2.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涉及两大方面的内容,即表述的角度和表述的性质。

(1)确定表述的角度。幼儿园课程目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目前常用的表述方式基本有两种:①从教师的角度表述。要求比较明确指明教师应该做的工作与应该努力达到的教育效果,这对于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与作用有很大帮助,比较常用“鼓励、引导、帮助、使”等字眼。不足之处在于使教师过多关注自己的教,而忽略幼儿的学。②从幼儿角度表述。这样能明确幼儿通过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发展程度。比较常用“感受”、“喜欢”、“理解”、“能”等。优点:促使教师更多关注幼儿学什么,怎么学,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促使教师更多地以学定教。

(2)确定表述的性质。在四种类型的课程目标中,普遍性目标表达普遍性的教育理想,不涉及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表述。其余三种目标分为行为目标和一般性目标。

①行为目标:通过具体观察或测量幼儿的行为来表示的对教育结果预期的目标;行为目标的任务简单、浅显,多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便于教师考察评估,适合近期目标。

②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属于一般性目标。它是比较宽泛、非特定的目标,描述的往往是幼儿通过学习后身心的一般变化,比较适合用于难以用具体行为表述的情感、态度目标,而且比较适合中远期目标。

第四章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1.幼儿园课程内容 2.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 (二)简答题

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划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类型的方法 3.简述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4.简述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答: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2.答: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理想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答: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组成部分。包括:(1)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知识;(2)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态度;(3)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行为。

2.答:划分幼儿园课程内容类型的方法包括:(1)按学科结构分类。如: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2)按活动对象的性质分类,如:健康、自然、社会、语言、艺术。(3)按幼儿直接经验领域分,如: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现与表达。(4)按学科逻辑与心理顺序相结合的方式划分,如: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根据幼儿心理的研究成果划分。凯米分为: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经验、物理经验;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内容则是沿着儿童敏感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分为: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文化教育。(6)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分,如:儿童生活的组织与教育、作业教学、节日和娱乐。(7)按基本学习课题划分,如:语言、数学、科学和技术、个人和社会发展、艺术。(8)按主题划分。这类课程较多。以主题作为教育活动组合的载体,体现各学习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3.答:新《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照本《纲要》第二部分的有关条款进行,同时体现以下原则:①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②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③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Word 文档

.

由此,课程内容选择需要遵循的原则有:

①目的性原则,是指既要兼顾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内容,又要考虑每一方面在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上的内容。此外,还要考虑那些儿童发展所需要的,现实又特别缺乏的品质作为优先重视的内容。

②适宜性原则,是指“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分析幼儿时,既要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一般特点,又要关注具体幼儿的差异,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内容的适宜性。

③生活化原则,是指尽可能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挖掘合目标的内容;

④兴趣性原则,是指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把握目标,观察和分析幼儿,再与目标巧联系; ⑤基础性原则。要求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要与儿童现在的生活、学习有直接关系,而且现在是学习的最佳时机;第二,是文化或人类知识中的基本成分;第三,是今后学习所必须的基础,具有最大的应用性和迁移性;除此以外,基础性还须使课程内容反映和传递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⑥逻辑性原则,是指把握各学科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内在规律。

4.答: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易出现以下问题:(1)课程目标缺失:德智体美诸方面偏重智育;偏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情感态度。(2)课程内容超载:内容难、深、偏、怪,大大超过幼儿的接受水平;另一种是易、浅,没有构成幼儿智力上的挑战,量大质不优。(3)课程内容脱离、远离幼儿的生活。(4)课程内容偏向本本。(5)课程内容缺乏提升。

第五章 幼儿园课程实施

一、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课程实施 (二)简答题

1.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 2.简述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3.简述古德莱德关于课程五个层次划分的理论

4.简述作为课程实施者的一线教师在哪些方面影响着课程的实施。 (三)论述题

阐述课程实施的三大取向,并对各取向做评价 二、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课程实施是指把一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简答题

1.答: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包括:

(1)生活活动:主要指进餐、睡眠、盥洗等。生活活动是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进行健康教育,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与习惯,进行集体生活教育,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进餐方面,幼儿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制度,进餐要定量,间隔3-4小时。在睡眠方面,一般要安排1.5-2.5小时的午睡。同时,教师在组织幼儿睡眠时,还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盥洗活动要让幼儿掌握盥洗的基本技能。

(2)游戏活动。游戏活动是指充分满足幼儿玩的需要的一种活动。游戏外部条件要求:幼儿有自由选择权利与可能;活动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活动难度与幼儿能力匹配;教师不能用奖惩干预游戏。对幼儿园而言,为了保证真正的游戏活动的开展,一是需要保证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二是创设丰富多样且变化繁复的室内室外活动区域,真正赋予幼儿选择的权利。与此同时,还需认真加以组织,进行充分准备,游戏过程中认真观察,以为指导、促进并更好地参与幼儿游戏做准备。

(3)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容易出现的三方面偏差:全讲授;全集体教学;让幼儿长期静坐听讲。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或幼儿心理化应该具有的特征: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过程操作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2.答: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包括:(1)幼儿园课程与社会、文化的适切性;(2)教育行政部分的推动和支持;(3)幼儿园课程变革的需要;(4)幼儿园课程计划本身的状态;(5)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6)幼儿园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间的沟通;(7)幼儿园课程实施者本身的水平和能力

Word 文档

.

3.答:古德莱德关于课程五个层次划分的理论包括:

(1)观念层次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倡导的尚处于观念之中的课程。 (2)社会层次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是列入课表、实际开设的课程。

(3)学校层次的课程,即由学校有关人员根据学校实际和对社会层次课程进行选择和修改,限定于学年、学期、周、日确定时间的课程

(4)教学层次的课程,即教师规划并在课堂上实施的课程。

(5)体验层次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同一课堂上,不同学生会获得不同的学习经验。 4.答:课程实施者,即一线教师有以下因素影响到课程的实施:(1)教师的能力与水平;(2)教师对成功实施课程变革计划的自信心和相应的态度;(3)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教师是否具有从事新的课程模式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三)论述题

答:课程实施的三大取向包括:忠实取向、课程创生取向、相互适应取向

(1)忠实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犹如建筑工人之于设计图纸。这一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的作用,抹杀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价值,使课程变革成为机械化、技术化的程序。

(2)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这一取向考虑到了专家开发课程和学校情境、课堂情境的因素,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对实践界的要求是很高的,推行范围有限。

(3)相互适应取向。指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于班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这一取向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出来,在兼具另外两种有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局限性。

第六章 幼儿园课程评价

一、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1.幼儿园课程评价 2.CIPP评价模式 3.目标评价模式 4.外观评价模式 5.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6.差距评价模式

(二)简答题

1.简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 2.简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 3.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类型。 4.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特点。 (三)论述题

1.试阐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2.请阐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 二、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答: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作出判断的过程。

2.答:CIPP评价模式是美国评价学者斯塔弗尔比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CIPP四个字母分别是背景(circumstance)、输入(input)、过程(process)、成果(product)的英文首字母。该模式把评价看作一种决策过程。斯塔弗尔比姆主张这一决策过程应当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几个环节构成。

3.答:目标评价模式由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泰勒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经过不断完善,成为西方教育评价史上第一个比较成熟的评价模式。泰勒将教育评价理解为判断实际教育活动的效果达到预定教育目标的过程。预定的教育目标成为教育评价的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这一模式为了强调评价工具和手段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教育目标通常表述为一系列可测量的学生行为。该模式的局限,一是易使评价者过分关注结果,忽略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二是容易将创造性、自主性、好奇心等不易测量却

Wo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