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acee5b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d8

(1)指名读,说说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透过这两句诗,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透过“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孤城”“遥望”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读出孤寂的语气。

(4)假如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

(5)过渡语: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黄沙”“百战”“穿金甲”分别说明了什么?“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战斗时间之长。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品读第三句,读出低深、忧郁的语气。

(2)指导朗读:尽管金甲磨穿了,但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没有被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

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1)一、二句的景物描写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4.配乐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

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语文·五年级下册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感受到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的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这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板书设计】

边塞景物:青海、长云、雪山、}战斗之苦

孤城、玉门关

抒发感情:黄沙百战、穿金甲

}决心之坚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第二课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课时目标】

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认识作者,理解诗题。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诗人——陆游。(板书:陆游) 2.陆游简介。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创作读歌很多,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教师板书诗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题,注意朗读节奏。

5.题目意思:在这秋风习习的清晨,诗人有心事,他辗转反侧睡不着,起床走出篱门,迎着凉风,写下了这首诗。

设计意图:

理解题目,针对课题质疑,设置悬念,走入文本的学习。 二、读通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如果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也读出来,就更好了。

2.指多名学生读。 3.齐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

只有读准古诗,才能更好地学习古诗的意思。 三、理解古诗意思。

1.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在这漫漫长夜,诗人为什么睡不着了吧!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古诗意思。(先自学,再交流) 3.学生汇报: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品悟诗情。

1.前两句: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1)师:诗人笔下的黄河、华山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生自由读前两句诗,边读边想。

(2)指名学生说黄河、华山给自己的感受,分别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讲解:“摩”,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讲解“摩”的字义,扩词。

(3)师:想想黄河真的是三万里那么长,华山真的是五千仞那么高吗?这里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生回答夸张)

语文·五年级下册

师:这是古诗中常见的写法,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虚指,这种虚指方法的运用,让黄河与华山的豪迈气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谁能不慨叹这河山的壮美呢!(板书:壮美河山)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读出心中的赞美,读出黄河和华山的气势。

(4)学生多次读,指导学生读出气势。

(5)我们一起看一看这奔腾不息的黄河,巍峨高耸的华山,看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播放一组画面)

(6)学生汇报,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前两句诗。 设计意图:

抓住“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体会祖国的壮丽河山。 2.后两句: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1)出示时代背景:公元1126年,当时陆游只有2岁,金兵南下,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汴州被占,北宋从此灭亡。康王赵构躲过这场劫难,逃到了杭州,建立小朝廷,称为南宋。赵构软弱无能,不肯收复中原,不顾中原百姓的苦难生活,只顾每天饮酒作乐。

(2)师:陆游2岁时,奔腾的黄河,巍峨的华山……大片的中原领土沦陷敌手(板书:沦陷),陆游68岁时写下了这首诗。当你了解了这段历史,你觉得南宋的统治者会去收复这壮丽河山吗?(不会!)师:现在当你再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想?生:很悲愤,祖国的山河被金兵侵占了,而当权者却不思收复。

(3)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写黄河、华山了吧?诗人是在借景抒情,借景物抒发了自己的忧国情怀。(板书:忧国)

(4)师:诗人想到了祖国的山河,还想到了谁?生:遗民。 师:遗民是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5)北宋的遗民在流泪……这一滴滴的泪是怎样的泪啊?(板书:泪)生:是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祖国的泪,是不甘心任人宰割的泪。

师:这一滴滴泪,怎不让诗人陆游为遗民的命运担忧!(板书:忧民) (6)同学们,此时不仅是遗民在流泪,诗人在流泪,我们的心也在流泪,请再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总结:黄河向大海悲泣,华山向苍天哭诉,遗民在向南宋朝廷军队哭诉。请再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