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大学语文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be4766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f

攻其国的事都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扰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忠孝仁慈,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好了。

所以圣人从事治理天下,怎么可以不禁人民之间相互憎恨,而劝导人民之间相爱呢?所以天下能相爱,天下就治。要是互相憎恨,天下就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以不劝人民相爱。”也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课 庄子《秋水(节选)》

一、教学要求及教学难重点

教学要求:1. 了解本文的寓意,并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2. 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洒脱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重点:1. 了解《庄子》散文以寓言说理的特点和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2. 阐述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引出关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等问题的思考。 二、作者生平及作品

庄子其人: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世称“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思想的中心,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表面上看他是一个消极遁世者,但这只是从统治者和社会的角度衡量的结果。他不像儒家,不肯为统治者以及百姓卖命,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因为他不仅反对一切制度与人为的文明,而且认为,个人渺小至极,即使才能再大,也无法让社会理想化,更无法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个人能做的,就是

使自己的生命达到自由的天地境界。他的思想不所谓不深刻,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战国后期,社会状况十分混乱,因此,他从来不企图在这样的世道中有所作为,他所想的是如何使个人的生命活得精彩。

庄子其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秋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作比喻的意义,而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三、课文讲解 1、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于社会剧烈动荡的战国中后期,奴隶主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而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纷争,天下混乱。

2、题解:秋水,雨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 3、课文层次结构: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暴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知其陋。两个层次形成鲜明的反差。

第二段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使之开阔眼界,不敢自满。 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作者意在通过寓言说明事理,他采取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

的方法。

4、写作主旨:《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它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5、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就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

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四、艺术特色

1、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 2、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有两个作用:

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二是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3、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 4、本文采用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 五、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