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cb5cc7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c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内容解读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背景 (一)它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正是应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工业革命的影响

1、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4、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从根本上说,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它是肃清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影响的需要 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

(三)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结晶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哲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链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创立自己的“人本学”体系。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斗争,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形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我们所属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3)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链接: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恩格斯从分析黑在1820年《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中的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出发,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进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1)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 (2)现实性不是一切事物永远固有的属性 (3)现存的都是会灭亡的

(四)它是马克思亲身参与工人运动实践的产物 费尔巴哈远离当时的革命实践,当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时,他被德国当局赶到乡下,因而它只能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而没能把唯物主义原则在社会历史中贯彻到底。马克思则不同,他亲身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革命实践中逐步转变了立场,自觉站到了无产阶级的一边。《提纲》正是他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主要内容

1

(一)逐条解释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第一条

马克思在提纲中开宗明义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链接:从前的唯物主义

包括从古代的德谟克利特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唯物主义,到近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链接:费尔巴哈

其主要著作有《论死与不死的思想》(1830)、《黑格尔哲学批判》(1839)、《基督教的本质》(1841)、《未来哲学原理》(1843)、《宗教的本质》(1846)等。 “事物、现实、情感”:是指同一内容的概念,都是能被人感觉到的客观世界。 “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即指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对象仅仅当做同人的实践活动毫无联系的能客观的东西去理解,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看成是照镜子式的反映,就如照相之人的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 “人的感性活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即指不是从人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说,费尔巴哈不是把现实事物当作人的实践的对象,并在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能动地去改造它和理解它。 1、揭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1)没有把客观世界当作实践的对象来理解 在旧唯物主义看来,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被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看作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把实践从人的认识过程中排斥出去

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实践与认识没有关系,当然更不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否定了人类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所以,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能动的方面”:即指意识、精神的能动性。 “抽象地发展了”:即指脱离了现实的被夸大的歪曲了的能动性。 2、揭示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

唯心主义夸大歪曲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精神的能动性无限地绝对地夸大了,把意识看作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创造物质世界的能动性主体。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在于唯心主义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在哲学史上,一切唯心主义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决定客观、精神决定物质;把能动性夸大成为可以不受客体制约而

2

能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社会出现之前,存在着一种绝对概念,它是宇宙的基础和存在的源泉,一切事物都是由它能动创造出来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也一样。明朝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人心中”,否认心外有事有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可见,唯心主义的能动性是抽象的能动性。 那么,唯心主义何以陷入这种片面性?马克思认为,这是因为唯心主义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即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实。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思想客体”:即指“绝对观念”。 “感性客体”:即指“客观事物”。 “犹太人活动”:即指犹太人利己主义的经商谋利活动。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即指人的活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活动。 《基督教的本质》

费尔巴哈的主要代表作, 1841 年 6 月在莱比锡首次出版, 1843 年上半年出版第 2 版, 1848 年第 3 版收录《费尔巴哈全集》第 7 卷。全书分为:《导论》--概述人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

第一部分--揭示宗教的人本学本质;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学本质。在这本书中,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出发,阐明了宗教神学的秘密,并批驳了黑格尔的思辩哲学及其关于基督教的错误观点。 3、指出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

(1)把人的活动仅仅是一种理论或认识活动 他“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他认为人的活动最有价值的是理论研究活动而不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卢梭在筹办《德法年鉴》时曾向费尔巴哈提问: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实践。它们的区别何在的问题。费尔巴哈说:暂时只在一个人头脑的东西是理论,而在许多人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就是实践。

(2)把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经商牟利或利己主义的活动

他对于实践则是从它的卑微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费尔巴哈:“实践的直观,是不洁的,为利己主义所玷污的直观。因为在这样的直观中,我完全以自私的态度来对待事物”,“直至今天,犹太人还不变其特性。他们的原则仍是最实践的世界的原则,是利己主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第二条

1、指出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与否的标准 (1)以往哲学家的真理标准观 A、唯心主义的真理标准观

唯心主义从意识、精神方面去寻找真理的标准。

3

a、有的以“圣人”的说法和上帝的指示为标准,如“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凡符合《圣经》和“圣人”的论数的即真理,反之即妖言谬论。

b、有的以个人的主观观念或集体的理解为标准,如贝克莱以“集体的知觉”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

c、有的以伟大人物的言论作为真理的标准。 d、实用主义哲学则鼓吹“有用即真理”。

上述观点共同点都是用人的认识来检验认识。然而人的认识各不相同,真理的标准也就因人而异

B、旧唯物主义的真理标准观

a、培根提倡研究自然界,重视感性检验,但又把检验作为判断真理和谬误的标准。

b、狄德罗认为除了实验,再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识别真理和错误。

c、费尔巴哈也离开社会实践该真理检验标准。他认为,真理的标准有两个:第一,是感性直观,认为真理性、感性、现实性是一回事,“只有通过感性直观而修正自己的思维,才是真实的、反映现实客观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第二,意见一致是真理的标准。他把大多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理,说真理的东西不仅仅是我或你的创造物,而是大家的创造物。 (2)马克思的真理标准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维是否真确反映了客体对象,这个问题不能在思维或理论范围内解决,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解决。真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外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认识范围内是断然得不到检验的,而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所以,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解决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思维的真理性”、“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思维的此岸性”:这三个概念都是指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即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 “此岸性”:是德国康德用语。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把现象和本质截然分开,认为两者之间有条不可跨越的鸿沟,现象在“此岸”,本质则在“彼岸”,人的思维只能把握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只能停于现象的“此岸”,而不能达到“彼岸”。他认为超出“现象”而企图认识“自在之物”是不可能的,这即知识的此岸性。他认为“此岸”的“现象”与“彼岸”的“自在之物”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2、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思维是否是真理 客观世界是可以在人的实践中被人所认识的。既然人可以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们也就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具真理性和现实性。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链接:经院哲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