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北京市各城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高考语文模拟)北京市各城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cc9490087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d

(取材于郭保林同名散文)

注释:【1】鸠摩罗什: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17年,弘扬佛法。【2】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州大云寺。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葱茏:文中指蓬勃繁盛。“茏”也可写作“笼”。 B. 经天纬地:谋划天下事,形容人志向很高。 C. 狂飙:指急骤的暴风。“飙”读作“biāo”。 D.浪漫主义:指用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去创作。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 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 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 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20.请结合第①段加点的词语,赏析文章开头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21.第⑨段中,作者说武威的街巷里有“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又说“一切远去了”,你认为这样说矛盾吗?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6分) 22.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6分) 18.(3分)C 19.(3分)D

20.(5分)“一缕缕”突出寒气袭人,“一抹”写出龙首山的雄浑辽远,“一两声”“一缕”写出人烟稀少,描绘了边塞肃穆苍凉之景,(1分)与济南的绿意沸腾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氛围(1分),为下文写凉州的历史变迁、文化交融、抒发思古之幽情作了铺垫(2分)。 21.(6分)

不矛盾(1分)。文中写到武威的街巷里保留了“古塔”“城门”“钟楼”等历史遗迹(1分),但是古凉州苍凉雄浑的意境、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却早已远去(2分)。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表达了对古凉州文化即将沉寂的惋惜和忧思(2分)。 22.(6分)答案要点:

凉州文化内涵:①开拓进取、英雄无畏的精神 ②融合荟萃、包容共举的心胸 ③建功立业、悲壮豪迈的诗情(3分)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解说,如:汉武帝夺取河西走廊、唐代多次战役,打通、开拓丝绸之路;与西域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融,至今保留多种文化共存的遗迹;凉州词是诗人们用生命和心血创作的诗篇,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分)

【朝阳】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八千粟

①我对世界的真正认知,是从抓起一把敖汉的小米开始的。

②秋季的阳光如梦般照耀在我摊开的手掌上,掌中的小米颜色澄黄,米粒极小,却颗颗饱满。《说文解字》中说:“米,粟实也。像禾实之形。”《诗经·小雅》说:“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谷?”在文字中探寻,在《诗经》中追索,粟米在大地上的旅程,一走就是8O00年。

③我是在敖汉第一村民俗博物馆里看到的8000年前的粟米,这就是“八千粟”,一个经过8000年岁月洗礼的生命个体。经专家鉴定,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八千粟”,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谷物的唯一实证,比中欧地区发现的粟米早2000多年。这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印证了全球范围内粟起源于中国北部。

④我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天空浩瀚无际,日月交互辉映。我站在山巅上俯瞰大地,大地广阔无边,田畴河流阡陌纵横。原来,辉煌的中华文明不仅仅建立在两河之上,更是建立在种植着粟米的千里沃野之上。我忽然感到一种阔大无边的孤独席卷而来。80O0年,对我来说太过久远,久远到我的视野无法触及,眼前只剩下一天、一地、一沃野,沃野上只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粟米……长江、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最初在中原大地上闪烁时,敖汉,这片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业已闪现出人类文明的身影。苍穹何其浩瀚,天地何其大也!即使在古代文明层层堆积的中原,又有多少生灵在与自然的搏击中早已灰飞烟灭,无迹可觅。敖汉的粟米,却以弱小的生命形态,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8000年。 ..

⑤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时,我猛然想到了一个词:历史长河。在敖汉这片土地上,分布着

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等七种考古学文化,其中有四种为首次发现并以敖汉旗的地名命名。历史的长河,从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缓缓地流淌着,从未干涸。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古迹众多之地,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

树,昔日的辉煌早已化为烟尘散尽。因此,对于有着近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我不曾有任何期待。然而,当我的脚步踏上敖汉大地,眼前却是一派勃勃生机。每一处我要寻访的古迹周边,都是由谷子、玉米交织而成的茫茫青纱帐,致使载我的越野车迷失在一人多高的庄稼地里,如一头失去了方向的野牛,东一头西一头乱闯乱撞。“是这条路啊!我常开车带人来看的。”开车的小伙子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方向盘,越野车在茂密的庄稼地里如船划行着。我打开车窗伸出手去,让沉甸甸的谷穗掠过掌心。我不由得深深感叹,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啊!8000年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里播种谷物了,8000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谷物还是如浪翻涌,一阵阵秋风把谷米的芬芳,散播到广阔无际的田野上。原野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古老村庄的生命延续,而能使得村庄生命延续了8000年的,应该就是这体量极其微小的粟米了。

⑥在这个追求快速致富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的土地,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我们所到之处,豪华的建筑占据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如潮的车流淹没了缓缓流淌的河流。敖汉却是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从石头到青铜到牛拉马耕,再到现代化机械,农人的耕作模式随着历史的推进在演变,敖汉的农耕却似乎遗世独立,仍旧把毛驴当作主要的农耕用具,沿用着古老的....驴拉犁、手播撒种的原始耕作模式,沿用着古老的谷物保存模式。因此,敖汉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

⑦中华,以农立国。《管子·轻重乙》说:“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粟,亦称稷,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特性,被称为百谷之长,古代掌管农业之神也就被尊称为稷神。古人祭祀,稷神与社神是不能分割的,“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⑧我恍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古老的村镇祠堂里,神像前供奉着的并非是寺庙里的香烛,而是由斗笠盛着的五谷;为什么在一些传统节日里,庄户们总要在门前挂上拴着红布条的谷穗。无论是宗庙祭祀还是民间风俗中的祭祀,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都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祈愿。原始的民间文化,抒写的是漫长的农耕记忆。从春到冬,一年四季,阳光普照大地,粟米才得以丰收,人类才得以代代繁衍。

⑨即将离开一望无际的田野时,我想折几枝谷穗带回城去,我想告诉我的孩子粟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可是,采摘谷穗时,我才发现不得不哈下腰去,因为成熟的谷穗垂得极低极低。当我蹲下去与低垂着头的谷穗形成等高时,我猛地意识到,作为国家象征的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忍耐、包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气脉才能历久不衰。

⑩粟米以弱小的姿态与天地同辉,它的伟大不言而喻。

(取材于孙桂芳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8000年 屹立:形容顽强的生存姿态。 ..B.从未干涸 干涸:比喻文明中断或消失。 ..

C.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 大漠孤烟:突显壮阔雄奇的景象。 ....D.敖汉的农耕却似乎遗世独立 遗世独立:不与时代同步,独自存在。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立足于考古实证,从八千粟引发了种种感怀,见微知著,充满哲思。 B.文章多次引用古籍的记载,佐证了粟米的历史悠久,体现了粟的重要性。 C.望着沃野上的粟米,作者觉得北方大地上的文明被忽视,顿生孤独之感。 D.村镇祠堂供奉五谷、在传统节日里悬挂谷穗,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 20.文章第⑤段写了作者迷路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6分) 21.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6分)

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

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 22.作者为什么说粟米的伟大不言而喻?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

18.(2分)C

19.(3分)C(“作者觉得北方大地上的文明被忽视”有误)

20.(6分)作者迷路是因为要寻访的古迹周边到处都是茂盛的庄稼,表明了有万年史前文

明的敖汉至今仍有发达的农业,这与印象中古迹众多之地往往辉煌不再形成对比,引发了作者的感叹:农业种植历经8000年不衰,使得生命与文明延续至今。 【评分标准】迷路原因2分,对比手法分析2分,情感主旨2分。意思对即可。

21.(6分)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毛驴缓慢、自在行走的样子,与疾驰而过的豪华

汽车形成对比,二者巨大的反差却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呈现出敖汉是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肯定了敖汉在快速致富的年代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坚守。 【评分标准】比拟手法分析2分,对比手法分析2分,含义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2.(6分)【答案要点】①生命力顽强;孕育了中华文明。

②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延续文明。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谦逊、忍耐、包容的精神;是国家的象征。

【评分参考】每层2分。意思对即可。

【丰台】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人在山水间

①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