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d237f6d1eb91a37f1115c67

2、两者互相转化。一般来说,科学假说具有解释已知事实的“丰度”,又有预测未知事实的“广度”,就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但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并无明确的界限。实践的检验一方面使科学假说上升到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又使科学理论在大量新事实面前成为科学假说。一个理论在新的事实面前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它就可能让位于新的科学假说。

三十三、 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依据是:

1、科学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相容性。科学理论与实践与实验结果符合得越好、越广泛,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就越大。

2、科学理论内在逻辑完备性,即科学理论内部必须在逻辑上自治(无矛盾性)。

3、科学理论的简单性,即科学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应该尽可能少。这是因为

(1)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越少,理论体系内部的无矛盾性就越容易实现和年、被判定。

(2)反映自然界本质的规律表述得愈简单,越容易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检验。 (3)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越少,其包含的经验内容就越多,这样的理论就越具有普遍性,应用的广泛性。

(4)科学理论的简单性与科学家追求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追求科学理论形式的简单、和谐、对称和美感有关。

4、科学理论的预见性。一个科学理论所揭示的自然规律越深刻、越普遍,它预见新的未知的经验事实的功能就越强。

上述四条标准表现出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内在的逻辑性和审美性,也表现出科学理论的价值,它们事实上也可看作是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

三十四、 科学理论演变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科学理论始于科学问题,所以科学理论的演变与科学问题的产生就有极大的相关性,这体现在理论演变的内在动力上,即科学理论与实际经验的矛盾,科学理论内部矛盾、科学理论之间、学派之间的矛盾,都是科学演变的内在动力。

科学理论毕竟是将科学问题视为复杂的巨系统,所以其演变有着更明显的社会因素起作用,可称之为外部动力。社会生产不断为科学提供新的课题和事实材料的同时,还为科研提供强大的物质手段;政治体制、军事对抗往往也构成科技发展最强大、最急促的动力;科学家具有什么样的哲学倾向,即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他的科学活动起着巨大作用;宗教对科学有过压制、阻碍和打击,也有过滋生、激励作用。文化是科学发展的遗传基因,对科学的发展动力作用不言而喻,如西方文化中分析的精神,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三十五、 反科技的思潮的特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随着科技负面效应和工业化进程的弊端显现,当代西方出现了反科技浪潮。

21

19世纪卢梭把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看作是历史上一切卑劣行为和道德败坏的根源。20世纪以来,对科学的不满和怀疑,形成反科技思潮,主要是来自人文知识分子、宗教人士、生态主义、后现代派、科学家或科学哲学家的“反科学”思想,它们就现代科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生产各领域所产生的严峻的哲学问题、方法论问题、科学理论与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反思。其主要代表,

一是技术悲观主义,认为技术发展将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并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如荣格认为技术就是“妖术”,技术非但不能创造财富,反而以掠夺性开发的方式浪费自然资源,使人类安身立命的家园出现生态危机,一步步走向死寂。海维格尔认为人对自然的“界定”与“强求”,迫使自然和人都进入非自然、非本真的状态;里夫舍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提出新“热寂说”,按照熵增原理,所有的东西都将从原材料(有效能量)开始,最后又以废物(无效能量)而终结。因而熵定律推理了科技能给予人类一个更有秩序的乐观主义美梦。

二是后现代主义,它们反对决定论、还原主义、控制自然的机械论的自然观,主张非决定论、复杂性、尊重自然的新的自然观。它们还以认识到固守于现代文明(科学)的老一套思路中,固守在理性与感性、知识与信仰、真理与价值、主体与客体等二元对应的概念之中,我们将陷入这些矛盾中不能自拔。这是对现代以来弥漫于西方社会盲目乐观情绪的一种断唱。

现代反科技思潮的哲学主导思想强调心与物的融合,强调社会秩序与自然法则的统一性,反对科学霸权,主张“去中心”和“多元化”。他们从哲学高度反思科学的本质及其与社会和人的关系,提出的生态价值思想、科学合理化基础,建立人性化科学等都有极为积极的意义。但它们在批判科技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和蒙昧主义特征,他们片面夸大科技的负面效应,使科学陷入当代文化的周围和抵制之中,甚至影响了科技政策和科学教育,这对科技以及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都构成强大威胁。我们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弘扬科学精神,又不能否认科学的负面效应,既要吸取后现代主义科学观中有益的元素,也要警惕它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

三十六、 如何理解科学的社会规范?

科学社会规范是科学家共同体及科学家活动的社会行为准则,是科学活动的制度性规则,并形成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社会规范在科学交流、科学成果的同行评议、科学家的分层与奖励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科学社会规范是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行为准则 科学共同体是科学通过科学社会规范结合成的集体。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强调科学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与范例。科学共同体的活动必须服从特定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分为认识规范(方法论约定)和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活动的社会行为准则);也可将这些规范分为内部规范(科学家共同体内部四类制度性规范—普遍性、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外部规范(它关注的是知识的社会技术作用问题,即科学服务于政治、军事和商业活动)。

(二)科学社会规范构成科学精神气质

美国科学社会主义之父默顿对科学社会学提出四类制度性规范—普遍性、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构成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

22

1、普遍主义强调科学标准到处一样,不依赖于科学家个人或社会属性,与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及个人品质不相干。科学必须服从普适性标准,即与现实及已证实的知识相一致。一切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科学的殿堂。

2、公有主义要求研究者不独占或垄断科学成果。科学家的知识“产权”,仅限于优先权,但不享有发现的占有权。因此他必须尽快完全地公开他的发现。

3、无私利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而创造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知识和真理。求知的热情、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等为科学家所具有,而欺骗、诡辩、滥竽充数、滥用专家权威等不诚实的谋私利行为与此不容。

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强调科学中的永恒批判精神。科学不是永恒真理,科学家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工作,都应该采取怀疑的态度,这有助于批判创新。

(三)科学社会规则是科学交流与评价的规则 科研成果必须通过社会进行公开交流而成为公有,这是科学活动中的一条基本社会规则。科学交流包括在正规的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与专著,也包括“无形学院”这种非正式交流与合作,其成员间通过互送定稿、直接交谈等迅捷的形式进行交流。

科学成果的同行评议是科学共同体内一种基本的评价运行制度,在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以及科学奖励活动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容易产生剽窃他人成果,科学同行抵制科学发现的情况。

(四)科学社会规范确立科学奖励的原则

科学奖励是科学运行的重要环节。科学奖励的根本方式是承认和荣誉,其具体形式包括:命名、奖金、会员资格、编辑、出版、被他人承认以及同行评议等等。科学奖励中往往存在马太效应(有名望的科学家的贡献被给予过多的赞扬,而相对不知名的科学家作了程度相近的科学贡献,却只能得到低得多的承认)马太效应在科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增强效应”对科学发展有利有弊。一方面,它在人才选育、资源配置、信息交流、科学分层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会漠视某些新人才、新成果,评价中也会有权威滥用等。

三十七、 试述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互动机制

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基本作用方式可归纳为双向四面的相互作用。 (一)科技与社会子系统的联动作用

1、科技融进生产力诸要素,制约决定着经济发展,经济因素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物质条件,决定科技发展进程。

2、政治以强制手段规范、制约科技发展,科技也高度影响政治活动。 3、法律已经成为科技运行的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发展对法制的变化具有刺激作用。

4、现代科技引起军事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也促进了新型作战思维的形成与作战方法的产生。同时,军事战争、武器研制也强烈地刺激科技发展。

5、教育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各类科技人才,而科技进步使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发生深刻变化。

6、科学与宗教既有差异、排斥的一面,也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二)双向四面的基本作用方式

所谓双向作用,即科技与社会子系统相互作用(如前述);所谓四面作用方

23

式,也就是说,科技系统对社会各子系统既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上午、消极的作用;社会子系统对科技系统作用也是既有正面的影响,又有负面的影响。比如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会促进科技发展;落后、专制的政治制度阻碍科技发展。宗教曾强烈压制科学的发展,对坚持日心说的科学家给予极度迫害,但宗教对科学也有积极意义:

一是宗教孕育了科学,如《圣经》中就记载了古犹太人的许多科技成就; 二是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也借助了宗教力量;

三是宗教对现代科学及其价值仍具辩护作用,科学在每一个领域的重大成就。都意味着对自然界进行宗教解释的否定,但当代科学家也利用某些科学理论来阐发宗教教义,同时还利用现代科技作为开展宗教活动的先进手段。

(三)科技与社会具体互动机制的多样性

从互动的内容看,科技与社会在不同领域的互动方式不同特色,科技与经济的互动主要表现在物质经济运行方面,科技与政治、军事、法律系统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前者为后者提供有物质与思想价值的研究活动,后者为前者提供资助或规范导向作用;科技与宗教的互动,主要表现在精神思想方面。

从互动的源泉看,科技与社会在不同形态下互动机制表现不同,科技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从两种极端角度揭示了二者不同状态下互动的动力源。科技决定论认为,科技发展状况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而不是相反;社会建构论强调社会因素对科技实践的至上性,认为科技发展根源于特定的社会背景,由文化选择和政治、经济权利分布决定。对科技与社会互动机制,近年萌生的系统生态思想,人们开始把科技与社会各要素,都看作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有机联系的子系统。

(四)保持科技与经济、政治、宗教的张力协调

保持科技与社会的必要张力,是保证科技与社会互动活力的必要条件。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