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古代汉语大二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d545a440029bd64793e2c69

第十六节 古书的注解

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

(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7 )“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8 )“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倍读曰背”。

(9 )“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12)“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6 、怎样利用古注:(1 )批判吸收,(2 )正确取舍,(3 )联系正文,(4 )融会贯通。 第十七节 古书的标点

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 、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 )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句句可以讲通。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2 )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3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 、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 )词汇方面,(2 )语法方面(3 )音韵方面(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填空:

1.韵母包括:韵头、主要元音、韵尾三个部分。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2.《诗经》的用韵情况,从一章用韵的数量看,可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 3.韵脚是指一般放在句尾的诗韵。

4.从《诗经》韵脚相互举例看,大致可分为: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三种情况。 5.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前综合各家的观点,把上古韵部分为三十部。

6.上古三十韵部中,属于入声韵有:职、觉、药、屋、铎、锡、质、物、月、缉、叶。 7.三十二字母中,属于半舌音的是:来,属于牙音的有:见、溪、群、疑。 8.从发音部位看,“日”为半齿音。

9.《广韵》的作者是宋代的陈彭年、邱雍等,这部韵书分为206韵,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最早的一部韵书。 10.古汉语的四声指的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11.《切韵》的作者是隋代的陆法言。

12.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到现代汉语已全部清化,其规律是:平声归送气,仄声归不送气。 13.我国古书注解的工作始于汉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14.《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由汉代毛亨作注,唐代孔颖达作疏,《仪礼》由汉代郑玄作注,由唐代贾公彦作疏。 15.一部作品注解的人很多,后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并加上自己的注解,称作集注或集解。 16.“章句”体的注解每章之后都有“章指”,章指就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 17.《三国志》裴松之注的最大特点是:每句话的用典让人难以理解。

18.唐代《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的特点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地考证为主。 19.《史记》三家注是: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0.律诗对仗的一般要求是颈联、颔联规定要用对仗。 21.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今体诗)和古体诗(古风)。 22.旧说,南宋平水刘渊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这就是著名的“平水韵”,一般就叫“诗韵”。 23.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便是坳句。

24.律诗讲究“黏对”,“对”指的是: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黏”指的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不符合就叫失黏、失对。

25.首联出句是“平平平仄仄”,颔联对句是“仄仄平平仄”。 名词解释:

1.古无舌上音:根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研究成果,将三十六字母中“知彻澄娘”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所以没有舌上音。

2.古无轻唇音:根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研究成果,古无轻唇音可以根据形声字、方言、地名、双声等来判定,三十六字母中“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把它们合并在一起,所以故无轻唇音。

3.反切:汉末孙炎首先提出,魏晋之后,能为每一个字用反切注音,反切方法: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声调。反切亦称反语、反言、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是我国传统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4.守温:唐代末年的僧人,第一个用汉字记录字母的人,中古三十字母:帮滂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精清从心邪照穿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 5.陈第:明代人,著作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考》,他是古音学的鼻祖。

6.叶音:“叶”也作“协”,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念起来就不和谐了,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于是认为某字该读某音,这就是所谓的叶音。

7.平分阴阳:古代汉语中的平声,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分为阴平和阳平。 8.浊上归去:古代汉语中上声的全浊在普通话里归为去声。

9.入派四声:古代汉语的入声在普通话里可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当中。 10.连绵词:连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扳开的词。连绵词分为哪几类:A.双声:参差、踟蹰、粟烈。B.叠韵:窈窕、须臾、婵媛。C.双声并叠韵:辗转。 11.传注体:直接为原文做注解。

12.义疏体:隋唐后出现的经、传兼注,又称疏、正义。

13,集解体: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例:何晏注《论语》。 14.十三经注疏:A.《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B.《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C.《论语》: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D.《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E.《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F.《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G.《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H《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I《礼记》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J《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