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天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基础资料汇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d8b258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4

除,代之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建筑,一般多为三、四层,少数五层,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极不协调,严重影响了整个街景的统一性。

天台古城中,基本没有预先规划的城市广场,但是在城市的实际建设过程中,从某些功能出发,自然形成一些广场,一般都是不规则平面,面积也不大。可以分为以下若干类型:

1、入口广场:多设在庙观,宗祠,衙署等公共建筑之前。县政府为古时县衙所在。根据中国古代官制,县衙大门东有班春亭,西有宣诏亭,前有申明亭,其广场随建筑产生,用于公示布告,宣抚百姓之用,其格局在今天依然清晰可见;又如观音堂,将军殿等寺观之前亦有自然形成的广场,其功能相对复杂,往往是集市贸易和节日演出的场所,特别是在宗教节日,庙会期间更为热闹,是古时永清街和泰宁街上人文气氛较为浓厚的节点所在。

2、集市广场:在今天中山西路与赭溪交汇处即永清门外道路交叉口所形成的广场,成为周围乡民,山民同城内居民进行集市贸易场所,周围的若干巷弄也可以看出原来集市的特产,如“糠行弄,”“米行弄口”等等。时至今日,该处仍然是天台重要的集市。

3、交通广场:从已有资料中,不能直接看出天台古时是否存在类似广场,但是从文献中对作为水运通道的描述,旧时天台水路可直通台州府城,是古时城市与外界联系重要途径,因此在某些船运埠头应当自然形成较大之交通广场,方便人员往来,物资集散。如今天溪头镇,清溪镇正是当年有水运埠头发展而来的集镇。

4、水源广场:由于天台降水丰富,又有始丰溪,赭溪等绕城而

9

过,地下水位较高,井水成为城内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原城内有水井近百口,较为有名的有义井,三井等,在这些水井周围也会自然形成一些广场,成为取水进出及休息之场所。影响较大者如三井,甚至在井旁修三井庙,以祈求神灵保护。

同历史上其他县城一样,天台古城同样分布有各式各样的公共建筑,如衙署、官学、孔庙等。其位置也基本符合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原则。天台县衙位于城南,中山西路东端,自三国立县以来,一直治袭至今。文化中心孔庙和县学则建于县署东南,大南门入口内。

天台乃人文荟萃之所在,儒、释、道皆留下浓厚的历史文化烙印,反映到建筑上则体现为道观,寺庙、宗祠等等。天台古城内的祠庙大致分三类:(1)官制祠庙,如孔庙、忠义祠、乡贤祠、历坛、社坛乃至城隍庙、关帝庙等;(2)宗教建筑,如将军殿、镇东殿、观音堂、佑圣观等。(3)宗族祠堂,如张世杰祠等。祠庙对一个城市的格局有较大的影响。官制祠庙,历坛在县治北后廓,城隍庙在县东北,关帝庙在县治西,如此等等,他们反映了城市的大致格局和规模。宗教祠庙的分布则多有趋吉的作用。佑圣观,《万历志》云:“为玄帝行祠,旧名佑圣真君殿,在县治东妙山上,塑真武像,以山岩皆赤,有大气,故以水压之。”“镇东殿”位于应台门内,供奉赵公明元帅,与旧应台门上城楼所奉财神有相同作用,希望神明保佑平安。其它七座城楼上也都各有奉祀。详见《天台县志稿·舆地略·城堡》。

城内佛、道文化的印迹也相当明显。据县志记载,天台城内外道观、佛寺很多。但今日大部分都已经废弃,尚存的部分宗教建筑多布

10

于中山路上及其两侧的巷弄之中。究其缘由,应当与中山路自古以来就是天台商业中心的地位有关。繁荣的集市贸易,大量人流往来为这些祠庙提供了足够的香费,足资应付庙宇的平时维护。同时,此类祠庙也由单一的宗教功能趋于多样化,通常具市民体闲,娱乐,交易的多重功能,已如上文所提到的入口广场,集市广场一样,商业活动与宗教活动相辅相成,既促进了商业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第三章 民居分布特点和建造特点

天台居民多按族姓聚集而居,如陈氏居城东,赵氏居西门外,曹姓居城北。与此相应,宗祠的分布也反映了居民聚族而居的特点,为后人研究天台居民的变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天台古称乐善之邦,民俗俭而勤,民性淳朴而强悍重义。由于佛道源远流长,故民间婚丧礼仪、岁时祝祭、迎神赛会等习俗大多与宗教影响有关。民国《天台县志稿》称:“天台人多聚族而居,重宗谊,善团结。”天台全县乡镇同姓聚族而居,旧时城内也分族姓各居一处,如东门陈姓,溪头姜姓,桥上王姓,后司街曹姓等。聚族而居则必有祠堂,祠堂又分大宗,小宗。全县最古老祠堂是县城东门哲山的陈氏祠堂,最宏敞则是县城袁氏祠堂,屏墙内拓出一大道地(即天井),进而为大堂,东西两侧各有厢房,夹室和客厅。

中国古代城市的集市贸易往往与庙会联系,在天台较有代表性的当属“二月初九”城隍庙会,“二月十九”观音生日。“城隍庙会”,

11

入夜城关直街自高门卡到浪汤头,横街自城隍庙前至巷口皆结彩挂灯,游人杂沓。庙会张灯时间原仅三夜,后又加上祀康熙年间天台县令戴兆佳二夜,凡五夜。其间香烛最盛是初八夜,妇女庙宿拥挤不堪, 盛况堪与上元节之灯会相比。“二月十九”观音生日,城内观音堂前满街张灯,女子多祈求赐子。(注:戴兆佳,江西建平人,康熙五十八年~六十年任天台县令,在任期间,修城墙,营水利,抑豪富,济贫困,教化民众,政绩卓著,著有《天台治略》)。旧时,在泰宁街和永清街,经常有各种公共活动,极大促进了“中山路”作为中心商业街的形成,也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交流,丰富了物资交换买卖。

天台旧时建房也有颇多讲究。建房奠基,起土时要请高士念咒,还常将白色瓷瓶埋于基础之下,据称可以镇凶避邪。垫磉、拼木、上梁都礼待土木师傅。上梁要由带班木匠师傅唱“上梁歌”,抛上梁馒头,贴八卦图案,在正梁上悬挂写有“福星高照”的红灯,挂木制的泥板和“石锤”等等。已出嫁之姐妹要送红彩布,悬于梁上,并在各立柱上贴对联。完工时,还要送礼包,衣裤料、布腰带给土木师傅,以致谢。搬迁时要置办酒席宴请亲友,亲友则以“馍糍、发洋糕、连头葱等前来道贺,称“踏福”,或称“迁居踏福”。旧俗还认为正门朝别人屋角是不吉利的,需在所谓恶向处的墙上嵌一块镇宅石,上刻“泰山”在此,或再在字的上端刻虎头,八卦之类图案,也有刻“石敢当”的,认为可以避妖破邪、逐鬼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有许多民居都有上述特点,甚至还有在门楣上悬挂“照妖镜”等等。建国后,各种建房习俗和建房禁忌正逐渐消失,在规划保护中,应发掘,整理这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