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 第43讲 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 第43讲 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da07c4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9

5

(5)历史影响

①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1.商鞅变法体现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要求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2.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

(2)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

(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

(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

6

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不同点 背景 目的 实质 商鞅变法 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一场封建化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面临统治危机 挽救统治危机 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相同点

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有最高统治者支持;都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措施比较全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 5.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这次改革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使改革后俄国近代化面临深刻的危机,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6.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1)进步性

①经济方面: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快了日本经济的近代化,日本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②政治方面:1889年,颁布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了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③文化方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④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军事实力得到增强,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实行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⑤对外方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行列. (2)局限性

①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度.

②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7

7.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的比较

项目 社会背景 领导力量 具体措施 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倒幕派(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 明治政府颁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并大力推行 发生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际环境 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戊戌变法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但各地官僚阳奉阴违 发生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 1.改革的定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8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1)看是否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五、分析中国古代三次改革内容的特点及规律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