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历史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高三月考历史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db68326cc17552707220869

高三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25小题,50分)

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4、.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

6、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东方的借鉴学习 B.西方的殖民掠夺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封建主阶级衰落 7、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8、.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这主要是因为它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中的 A.商品市场 B.资本市场 C.技术市场 D.金融市场 9、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11、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23. 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12、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3、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国产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B.中国民众掀起抵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民族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15、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土地改革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工商业改造

16、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7、“文革”开始后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18、位于长江之南、太湖之北的华西村,改革开放后成为“天下第一村”,现在华西集团拥有全资企业40家,控股企业7家,参股企业10家,华西集团已形成铝型材、铜型材、钢材、带管、化工、毛纺六大生产系列,华西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C.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了现代化企业制度 D.抓紧对外开放,鼓励出口 19、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20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1、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22、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23、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24、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25、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二、 非选择题(3小题,50分)

26、荣氏企业的发展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2年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他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都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外国人以 ?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

材料二:到哪里去筹措办实业的钱呢?荣氏兄弟四处招股东,非常艰难才筹到了办厂的钱……(准备破土动工之日)县衙就来了谕单,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知县的谕令责成粉厂饬地迁移……由于技术不够,粉质不高,加上保守思想作怪,保兴粉销路不畅,开工不足一月,已积粉数千包。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力东顾,还纷纷向 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宗敬看准了面粉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从1914年至 1922年8年间,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4个厂上海福新系统发展为8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 29%。荣氏企业己稳操“面粉大王”的桂冠。荣宗敬并不满足于“面粉大王”的称号,他又集中全力向纱布行业挺进了。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个。

材料四:20年代后荣氏企业进入艰难守业的困境,申新纺织系统的一到四厂棉纱产量下降,出现亏损,面粉厂产量也急剧下降。

──杨旭《荣氏兄弟》

(1)根据材料一,结合课本说说荣氏兄弟为什么在1902年投资办厂、兴办实业?为什么首先投资面粉业?(5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在创办实业过程中,荣氏兄弟遇到了哪些困难?(3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期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3分)

27、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680~1820年间,英国人均收入的增长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这归功于在此期间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也得益于英国人因巧妙地采用损人利己的商业策略而获得的商业霸权地位。到1820年,英国已占据了从非洲向加勒比贩运奴隶的领先地位,同时建立了一个拥有一亿人口的海外帝国。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680年至1820年英国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

材料二:在1820~1913年间,英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快于以往任何时代,是其1700~1820年间人均收入的3倍。改善收入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的积累。商业政策的变化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2)材料中“商业政策的变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商业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4分) 材料三:这样一种旧的自由秩序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损人利己的政策所导致的资本流动和人口迁移的停滞,以及贸易的崩溃而被破坏了。同1870~1913年相比,1913~1950年间世界经济的增长大大放慢。

(3)根据材料,1913~1950年间世界经济的增长大大放慢的原因有哪些?(6分)

材料四: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以往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世界人均GDP每年提高近3%。增长最快的地区是欧洲和日本。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0~1973年欧洲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4分) 28、(12分)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6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