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扩大资源版图中崛起的神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在扩大资源版图中崛起的神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e0921b2960590c69ec37631

同时,该局还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及学术交流等形式,培养学术带头人,造就业务骨干;通过建立人才信息库,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在企业内部选拔一批外语基础较好、业务工作能力较强、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管理、技术骨干,充实国际化后备人才队伍。 要想让人才能招进来、留得住,不能空口白牙,既要让人才看到希望和愿景,更要让人才得到实惠和事业。该局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1982年出生的博士生宋震,精通计算机软件开发,又熟悉工程地质,毕业后被招聘至华东有色地勘局后,在地质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智慧勘探”研发方面颇有建树,被破格提拔为华东有色地质信息中心副主任,成为该局历史上第一位“80后”副处级干部。他们不仅不拘一格用人才,还为高端人才创设了高自由度的工作环境以及“奖得眼红、罚得心疼”的奖惩考核机制。用一流的薪酬吸引一流的人才,用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业绩,用一流的业绩支撑一流的薪酬,这已成为华东有色的人才激励理念。 该局注重提高人才收入,切实做到待遇留人。不断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使职工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该局还制定了职工收入倍增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15年全局职工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和相应的保障措施。为切实留住野外一线专业技术骨干,他们提出了2012年野外一线骨干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的目标,并作为年度任务下达给局属相关单位,进行考核。

同时,注重人才发展,创造事业留人、发展留人的良好环境。在干部选拔方面,根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制订了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建立了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处级干部。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为年轻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部分年轻同志因工作业绩突出、综合素质较高被提拔为领导干部,一大批能力较强、潜质较高的年轻同志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中层干部或业务骨干。在专业技术职务方面,该局首次组织开展了地质矿产系列中级职称自主评审工作,对于部分专业能力较强、业绩和成果突出的同志实行了破格评审,使他们更快地实现了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发展目标。仅2012年,全局就有150余位同志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地质矿产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权的成功转入,也为专业人才破格晋级脱颖而出创设了大环境。

在坚持科学人才观,注重用事业凝聚人才,因材施“用”的同时,华东有色还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营造家庭氛围,用感情来留人。

仅数2011年的“家珍”,就让人有抹不去的记忆,投资2800多万元对原机修厂基地进行整体规划改造,为员工提供了花园式的办公场所;新建了职工食堂和理发室,为员工修建了周转房;解决了历史欠账,争取财政资金1.2亿元,彻底解决了员工的住房补贴资金问题;让职工当家作主,积极推行以工会主席直选为核心的基层工会组织改革;为了让群众有讲话的渠道,先后在新浪、腾讯两大网站开通局官方微博,并注册了官方QQ群;开展丰富多彩的群团活动,渗透企业文化,为青年职工搭建交友平台;落实年轻职工春节返乡购票、送站工作,解决春节返乡难问题。

这些关乎民生的桩桩件件,使“情感留人”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实现。

丰厚待遇,成功事业,真诚情感,美好愿景,让一个又一个青年才俊义无反顾地加盟华东有色地勘局。曾在安徽某矿山担任矿长的张遵忠,一民营企业用500万元的现金和500万元的期权来力邀,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决然“投靠”到华东有色地勘局这面大旗下。他也不负众望,担任华东地球化学勘查公司总经理后,公司的工作有声有色,面貌焕然一新。 还有一个2007年进入华东有色工作的应届毕业生,2009年考取公务员后离开了。但在新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吃起了“回头草”,尝试着给局领导写信,要求重新回“娘家”。放着人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不要,却要回头来端华东有色的“银饭碗”(转企后就是“泥饭碗”),除了他所学的专业在新单位无用武之地外,更重要的是华东有色的魅力和特质深深吸引着他。正如他在信中所言:“华东有色地勘局蒸蒸日上的朝气、有所作为的忙碌以及领导们对员工的关爱让我十分怀旧,局领导那虚怀若谷的气度和超凡的做事魄力让我十分钦佩,原来在我心中已经深深烙上?华东局之家?这块印记。”

还有一件事情让记者记忆犹新。在去华东有色地勘局的路上,记者曾问司机师傅:“在华东有色干着怎么样?收入可以吗?”这位司机很自豪地回答:“在华东有色工作收入高、待遇好,很有成就感和归属感,其他单位都羡慕我呢!”

一个普通的员工尚且如此,那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们不更为之自豪吗?!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能没有归属感吗?!下面一组数字很容易说明问题,近几年来,华东有色地勘局人员流失数大为减少,流失人才中地质类等紧缺专业流失人才的占比大幅降低。2012年流失人才总数较2011年度减少了56%,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人数减少了76%,地质类专业人数减少了59%。 平台激发创新力

大名鼎鼎的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讲:“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如果把这几年引进来的人才视为足够长的“杠杆”的话,那邵毅及其华东有色地勘局所创造的环境和平台无疑是最好的“支点”。

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只是手段,才为我用、人尽其才才是目的。如果只把人才视为一种门面,不给人才提供一个施展拳脚、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那再高层次、再优秀的人才最终也会沦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不会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 提高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必须依靠创新。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倍增器”,才能更加主动地适应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然而,科学技术体系本身是一种现代社会组织,仅仅依靠增加资金与人员的投入,并不能获得所期待的科技产生,必须以一种现代精神原则作为运动动力,有一个平台来催生和激发创造力。华东有色深知构筑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鼓励自主研发,提高创新能力,该局从打造一流的硬件平台入手,连续多年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先后投入约7000万元购置了GDP32、V8、便携式光谱仪等高端的物探、化探、遥感、地质勘查信息处理与资源储量评估、测量、海洋地质、岩矿鉴定、地球化学分析检测、土木工程测试、钻探等专业领域的技术装备及软件,并致力于地质找矿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同时,该局成立事业性质的专门科研机构——华东地勘局地质信息中心,把其作为华东有色地勘局地质信息化发展的平台和生力军,以重大地质勘查和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创新型、复合型中青年技术骨干,在重大科技项目中发挥领军作用。2010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智慧勘探”理念,开启了以信息化推动勘查技术革新,全面快速提升地质找矿水平的科研创新序幕。

就是这样一个领导班子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一支具有综合性专业水平的年轻团队,自主研发的“智慧勘探系统”,填补了国内地质找矿软件平台的空白,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功立项。今年1月5日,顺利通过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鉴定验收。目前,华东有色人正结合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将智慧勘探引入其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加强矿山企业政务管理、生产经营、井下开采、通信监控等方面全部信息化,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打造“数字矿山”、“智慧矿山”,为矿山企业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难能可贵的是,该局还紧盯地质找矿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构建新的科技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联合申报成立了江苏省“金属矿地震成像系统”企业院士工作站,与其团队合作研制世界上第一台金属矿地震成像系统,填补了行业空白,成为攻深探盲最先进利器。该局下属的海洋地质研究院与南京大学王颖院士合作,获批了江苏惟一的校企合作的涉海院士工作站——海洋地质院士工作站。仅2012年,研究院承接并实施了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及10多项海洋地质调查公益性项目,如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国家发改委2012年国产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项目等;合作单位多达数十个。此外,该局积极打造综合测井平台,使其成为金属矿勘查和油气勘查的重要力量。该局的测井公司与专业团队联合开发“超低空无人机航磁系统”,开展了井中相位激电技术的试验研究,承接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井中多分量高精度磁测处理解释新方法技术及应用示范”科研项目,还应邀承担了井中激发激化法技术规程的制订工作,正式列入《2011年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这也是华东有色首次承担国家级地勘行业规范的修订工作。

不仅如此,华东有色还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与国内外多个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逐步形成具有同步开发、动态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互动的矩阵式开发和资源整合体系,构建起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科研与生产、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一个个平台的建设,带来的是科技创新能量的集中爆发。在紧巴巴过日子的“九五”、“十五”时期,华东有色地勘局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遭遇“滑铁卢”,科研基本全军覆没。仅仅数年,该局从科技发展“一穷二白”到科技创新姹紫嫣红,呈现“井喷”之势。目前,该局已是全国19家有色局中惟一一家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又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位,有3个国家基金项目,两个“973”项目和一批省部级专业项目,还有尾矿利用和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放眼当下的华东有色,实施“科研、人才是强局之基、崛起之本”的战略观领跑全国的地勘行业,“智力引擎”竞发强音,不断推出的“智援”行动,让“跨越式”发展攒足了后劲,以底气更足、步伐更快、规模更大的态势参与到国际国内行业竞争的巅峰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