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女作家庐隐作品的丰富蕴含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五四女作家庐隐作品的丰富蕴含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e1220236294dd88d1d26b8f

“五四”女作家庐隐作品的丰富蕴含

摘 要:庐隐是在“五四”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浓郁的伤感情绪,不可否认伤感情绪成为庐隐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庐隐作品并不仅仅沉醉在伤感之中而是有着丰富的蕴含。

关键词:庐隐;伤感情绪;生命反思;女权主义

庐隐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特征和她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庐隐在没有母爱,没有家庭温暖的环境里长大,长成了一颗对世态炎凉过分敏感的心灵,也长成了一副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放荡不羁的性格,这些苦难造就了她小说的感伤基调。而庐隐的大学时期,刚好是正经历着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五四”时代,这是一个除旧布新的时代, 庐隐和中国的一批知识青年一起开始走出封建文化阵营,对于人生、社会和价值等问题开始有了新的思索。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洪流中,就各种社会问题发言, 并且试图把这种种看法付诸于笔端由此开始了创作。矛盾曾肯定:“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1]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五四思潮的影响使得她的文学呈现出丰富的意蕴。 一、 感伤情绪

由于时代背景、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个人的精神气质,庐隐的作品总有着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感伤和悲哀。她浑身都是敏感的神经,周遭的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让她感时伤事。“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爱’只有‘恨’,人生不免要死,盛会不免要散,好花不免要残,圆月不

免要缺。她写小说就是要打破人们的迷梦,揭开欢乐的假面具。”[2]所以庐隐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悲愤、哀怨,已经成为庐隐小说创作的主旋律。庐隐书女性爱恨情仇,塑造了一批哀怨、悲惋、彷徨的“感伤女性”形象,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大多都是悲剧人物,或是在恋爱时期痛苦于受欺骗、遭抛弃,或是婚后的女子痛苦于家庭琐事,或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性痛苦于不敢与传统彻底决裂,或是闺阁中的旧式女子痛苦于被遗弃的悲惨结局等等。体现在庐隐作品中,这里没有迷离的色彩,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人生的路没有悲壮,只有苍凉与悲哀。在那些爱情婚姻题材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团圆的喜悦,没有完满的结局。《海滨故人》中由于命运的捉弄,几个女主人公各自带着破碎的感情与疲惫的心灵,继续着自己的人生之旅;《归雁》中纫青重获爱情之后又陷入了心灵无形的枷锁之中,亲自冥灭了自己的爱情;《时代的牺牲者》中秀贞终于盼回了阔别九年的丈夫,不想只得到欺诈势力的丈夫的一纸休书;, 在她的社会题材小说中也同样是哀音绵绵。《穴中人》中年迈体衰的老人无家可归、无衣无食,只能在土穴中苟延残喘;《水灾》中无情的洪水吞噬了庄稼屋舍、妻儿性命,孤苦寂寞的王大也在沉重的忧伤中悄然而逝;

庐隐塑造了敏感而忧郁的浪漫主义形象,展示出时代青年在$五四%落潮后的彷徨迷茫和人生幻灭感,这位悲哀的叹美者如流星一般飘然而过的创作生命,似乎也在感伤地诠释着她那绚丽而脆弱的宿命。

二、 生命意识反思 49

“病”就说明她对邵浮尘的感情至深,在病中的沁芬说“我不幸!生命和爱情,被金钱

强买去!但是我的形体是没法子卖了,我的灵魂仍旧完完全全交还给你!??” ① 从中

可已看出沁芬的向死之心,最后邵浮尘得知沁芬死去,他自杀之后,庐隐写道“这个可

怜的少年著作家,也离开这个世界,去找他的沁芬去了!”都体现出一种以死来求团聚,

反抗这个冷酷社会的含义。还有在《西窗风雨》中被人虐待而死的“寿儿”,叙述者说

“欢乐是怎样麻醉人们的神经,悲哀也是同样使人神经麻醉,况且我这时候既为一切不

幸的哀挽,又为已经超脱的寿儿庆幸。” ②

在庐隐看来“寿儿”已经到了一个没有悲苦的

天国,那个“天国”和这个苦难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反衬出

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和反抗,这其中既蕴含着基督教的博爱之光,也饱含着“死亡”对现实的反抗。

《或人的悲哀》中的亚侠则是最能证明这种“向死而生”理论的“战士”,开篇就

指出了她的命运“我的病大约是没有希望治好了。”对病体的失望使她对人生也感到厌

倦,“名利的代价是什么?——愁苦劳碌!”“人间实在是虚伪的可怕”“对于我的生,是

非常厌恶的”等等,这些都可看出她对生的厌恶。在最后跳湖时说“湖面上银花闪烁,

我晓得那湖底下朱红色的珊瑚床,已为我预备好了!云母石的枕头;碧绿青苔泥的被褥,

件件都整理了!??我回去吧!” ③

她把死亡描写的如此唯美,丝毫没有恐惧的意思,反

而被视为一种回归,是令人憧憬、向往的,由此可见在庐隐的小说中“死亡”并不是终

结,不是逃避,相反“死亡不但是女性的‘解脱之道’,或许在心理层面而言,更应该

视为一种反抗——虽然这只是消极的反抗,但对弱女子而言,这同时也是精神意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