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精品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精品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e5fda05ec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b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能力目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情感目标:3、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 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1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今天我们品读陶弘景的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解题

课文的题目怎么读呢? 读法:答/谢中书/书

答:回复

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曾做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美文美读

1.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如“颓” tuí“与”念yù。 2.自由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重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3.齐读课文:读出感情,轻松愉悦,最后一句读出自得其乐。

四、解释下面红色的字词

1.古来共谈( ) 2. 五色交辉( ) 3.四时俱备....( ) 4.晓雾将歇 ( )5.夕日欲颓..( )

6.实是欲界之仙都 ( )7.沉鳞竞跃 ( )( ) ....8.自康乐以来 ( ) 9、猿鸟乱鸣( ) ..

10.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 )...( ) 五、体会情感

(一)齐读最后两句,思考: 1.什么是“欲界之仙都”?

前面加上“实是——实实在在是”,可以看出作者见到美景时的什么感情? 2.“能与yù其奇者”是什么意思?前面加上“未复有——不再有”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 言语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 (二)走进作者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3

求精神上的解脱。如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36岁后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沉醉在自然山水之间,却并不完全与世隔绝。梁武帝即位后,多次重金礼聘,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 陶弘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由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再让其为官,但书信不断,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拒绝出山,梁武帝写信问他山中有什么,以至于他那么眷恋山林而不肯出来做官,陶弘景便写了这样一首诗来回答梁武帝: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三)随图齐读课文,全面体会情感。 (四)小结情感

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和归隐林泉的志趣。(摘) 六、感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把自己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造就出了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例:

南北朝时郦道元的《三峡》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唐代柳宗元的《小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