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22种心理防御机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常见的22种心理防御机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e71362fc1c708a1294a440a

如:一个小孩,她父母吵架了,母亲在一旁哭,父母在给一个陌生女人打电话,言语充满暧昧。如果将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则是父亲有外遇了,家可能被毁。小女孩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于是将这两件事不做联结。

或者自己所讲述的内容会让自己不愉快的,于是,将外显的表情与内容不相符,以维护自己内心的平衡。如:笑着说一件伤心的事。这是内容与情绪的隔离。如果放到情感障碍里讲,该说这是表情倒错。

与否定机制相比,中国成语中的“掩耳盗铃”更像是自骗的隔离机制。

(5)理想化(Idealization)

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作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这是一个与分离(Split)密切相关的概念。它是指将与客体有关的矛盾情感分割成绝对好与完全坏的二部分,然后只对好的一部分做出进一步的加工处理。理想化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构建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客体;二是将这种构建具体化;三是忽略/否认这种理想化的存在。

【案例】方老师常常在朋友面前称赞自己的女朋友盈盈如何貌若天仙,以致大家都渴望早日可以见见他口中的美人。在上周日大伙儿一同去旅行时,方老师手拖着一位又矮又瘦,相貌极为平凡的女士出现了。当他热烈地向众人介绍那女士就是盈盈时,每个人都失望了。在这事件中,方老师是将自己的女朋友理想化了。

(6)分裂(dissociation)

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在心理分析中,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将意识割裂为二,在采用分裂防卫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中也有列出分离(Splitting)防御机制概念,分离这个概念有四层含义:

①用于描述人格分离成几个部分,临床上所说得多重人格,此时分离(splitting)与分裂(dissociation)是同义词。

②用于描述物神崇拜者的自我分离。

③用于描述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的反射性自我觉察(Sterba1934)。

④用于描述一种发展与防御过程。

【案例】富甲一方的田先生不但是一位社会知名的慈善家,他的妻子和三位早已成材的儿女,都常常在朋友面前称赞他是一位难得的慈父,品德情操,都令他们景仰。但是,在他的工作中,他对自己的下属却十分苛刻,冷酷无情,为此人人都批评他是刻薄成家的。至于在商场

上,他更加是投机取巧,唯利是图,也绝无道义可言。田先生井非虚伪,只是他在生活,采取了分裂保卫机制。

(7)歪曲(Distortion)

是一种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属于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用夸大的想法来保护其受挫的自尊心,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因歪曲作用而表现的精神病现象,以妄想或幻觉最为常见。妄想是将事实曲解,并且坚信不疑,如顽固地认为配偶对其不贞。幻觉乃是外界并无刺激,而由脑子里凭空感觉到的声音、影像或触觉等反应,它与现实脱节,严重歪曲了现实。

如:明明昨天和女朋友分手,却自以为要和女朋友结婚,甚至还到处向亲朋好友发喜帖。

--------------------------------------------------------------------------------

三、攻击性防御机制: 包括

(1)转移/移置(displacement)

(2)投射(projection)

(3)内摄/摄入(introjection)

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这类防御机制包括转移、投射和向内的投射——内摄。

(1)转移/移置(Displacement/Transference移情)

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转移到另一较为安全的对象上,而后者完全成为前者的替

代物。通常是把对强者的情绪、欲望转移到弱者/或者案全者身上。这些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转移是一种初始过程,是升华、象征化的基础。

根据转移的内容,转移可以是替代性对象(或目标)的转移,也可能是替代性方法的转移或情绪情感的转移,这些转移都会包裹着欲望和情感,以相应的态度或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咨询中有一个重要概念——“移情”(Transference),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求助者将过去潜意识中的正向情感、负向情感或幻想转移到咨询师身上,如果转移的是正向情感(如喜爱、仰慕等,称为正移情,如果转移的是负面情感(如憎恶、愤怒等),则称为负移情,这种移情关系也是转移机制较常见的一种。

一位学心理学的求助者说:“我父母怎么对我,我自己就会怎么对自己,也会怎么对他们,因为他们教会了我这样做,或者说我只学会了这样做;在你的治疗室里,我还是我,不是别人,所以我也会用对自己、对父母的方式对待你,这就是你们说的移情。”这是对移情非常简洁精彩的解释,但要明白这些平淡话语的惊心动魄之处,可能需要一点时间。

【案例】有一对夫妇因感情不睦而协议离婚。离婚后一女一子归父亲扶养,但父亲因工作关系,将其子女寄养在祖父母家中。祖父母对待男孩的态度非常严格苛刻,常常无缘无故地打他,而对女孩则完全不一样,疼爱有加,致使男孩心中不平而离家出走,后经其父寻回但仍寄居在祖父母家中,但回到祖父母家中后,男孩即开始出现破坏家中物品,且割破自己衣物、自残等行为。后经家庭治疗,始发现其祖父母对男孩的母亲坚持离婚致使家庭破裂心生不满,而在不知不觉间将不满之情绪发泄到长得像母亲的男孩身上。此例中,祖父母使用了替代对象的转移(如祖父母将对男孩的母亲之不满移至男孩身上),情绪性的转移(如祖父母严格苛刻地对待男孩),而男孩则使用了替代性方法的转移(如以自残之内向攻击来达到直接攻击的目的)。

负向转移中有一种替罪羊现象,如“踢猫效应”:对上级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在家中对亲人发泄出来。有位被上司责备的先生回家后因情绪不佳,就借题发挥骂了太太一顿,而做太太的莫名其妙挨了丈夫骂,心里不愉快,刚好小孩在旁边吵,就顺手给了他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挨了巴掌,满腔怒火地走开,正好遇上家中小猫向他走来,就顺势踢了猫一脚。

极端的负向转移可能会酿成严重后果,如有些人在生活中受到不公的待遇,被激起报复、仇恨的心将其偏激心态移转至一位无辜的人。例如有一则发生在美国社会的真实新闻,说有一个失恋的青年人,因其女友弃他而去,心生怨恨,便以杀人泄恨,在其被逮捕前连杀了十多位与其女友相似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也有转移的情形产生。事实上,转移使用得当,对社会及对个人都有益。

? 中年丧子的妇人,将其心力转移于照顾孤儿院的孤儿;

? 一位结婚多年,膝下尤虚的老师,将其全部心力用于关怀他的学生,就是正面转移的例子。

“打狗看主人”、“爱屋及乌”、“不看僧面看沸面”、“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等,都是转移的例子。

一个无故被责怪的学生说,“所有的老师都是不明事理的”;一个无故挨警察责打的人说,“凡是警察都是坏人”;这是对象(目标)的转移。

有些极端的转移会引起生理反应,如战场上的士兵,因受不了战争的残酷,眼见自己同伴一个一个倒下,而转移成生理失明症状。

转移也会在梦中表现,如从小恐惧父亲的孩子,长大后常梦见做错事被上司批评,这是把对父亲的恐惧置换成了上司。

【笑话一则】是一个小男孩儿。这个小男孩儿有一位老师,姓秦。这位秦老师对这个小男孩要求很严,所以这个小男孩儿很“恨”这个秦老师,总是认为这个秦老师“欺负”他。这个小男孩儿他最不爱吃的就是芹菜,但每个星期他都让妈妈给他包一顿芹菜馅儿的饺子。而且买来的芹菜他还要看着妈妈用搅碎机搅碎。小男孩儿每次都能吃好多芹菜馅儿的饺子,他妈妈很不解,但是也没多想。这个小男孩儿长大后,终于有一天,他告诉妈妈,喜欢吃芹菜馅儿的饺子,仅仅因为小时候那个老师,他姓——秦!

(2)投射(Projection)

也称为外向投射。将自己的某种冲动、欲望、自我内在客体的某些特征(如性格、情感、过错、挫折等)想象成在某人身上的客观事实(赋予他人或他物身上)。在精神病学上,投射也意味着将某种精神表象视为客观现实,如梦境、幻觉。Freud认为投射是否认的结果,用于对被害妄想的描述,即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被投射出去的特征被自我所否认了。

自我允许了本我的冲动,与超我形成对抗时,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我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减轻罪恶感,得到一种解脱。投射能让别人作为自己的“代罪羔羊”,使我们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

如,恋爱或婚姻双方常有可能把“我恨TA”说成“TA恨我”,把“我的良心折磨我”说我“TA在折磨我”。

?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及庄子与惠施《临渊羡鱼》的故事,都是投射的例子;

? 强奸犯认为受害者穿着暴露,才引发他犯罪;

? 一个在潜意识里对自己女秘书有非分之想的上司,却推说她在勾引他;

? 一个工作余暇以看色情影片和寻花问柳以排遣时间的人,每逢与人交谈则,他总是在批评同事闲谈时离不了色情与女人,令他十分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