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灾后重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ef76ce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f

10、《XXXXXX“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体系实施规划》; 11、《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12、《可行性研究指南》;

1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4、项目业主提供的有关资料。 1.3.2编制范围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着重对四川省XXXXXX综合楼工程灾后重建项目的背景、建设必要性、建设地址、建设条件、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组织管理措施进行分析论证,并进行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供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1.4可行性研究概要

1.4.1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川“5.12”汶川地震对学校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学校教学楼严重受损。经河北省专家组鉴定,该楼上部承重结构砖砌体出现剪切水平裂缝及斜向剪切裂缝,一层至三层门洞上方圈梁(兼过梁),多数出现沿横截面的裂缝现象;楼梯间墙体出现典型“X”形地震裂缝;二层窗下纵横墙多有斜向(或水平)开裂现象,三层窗下墙体已震酥;顶层楼梯间屋面结构已经失去墙体的可靠支撑,为危险点,形成危险构件。裂缝的存在使砌体构件的整体性降低,墙体丧失承载能力,形成危险点,构成危险构件。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其安全性鉴定等级为D级,学校已无法正常行课。

灾后重建是摆在地震灾区人民面前十分紧迫的事务,是各级政府解决民生的重要工作,也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件大事,更是尽快恢复灾区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为尽快消除地震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抗灾自救,奋发图强,

8

重建XXXXXX毁损校舍是众望所盼。

XXXXXX教学综合楼重建项目是XXXXXX灾后重建的组成部分。作为XXXXXX区的一所村小,尽快完成灾后重建,改善和恢复教育教学环境,提升办学条件,让灾区学生早日摆脱地震的阴影,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是政府、社会和学校义无反顾的责任。

该项目建设是贯彻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科教兴国,教育先行,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基石,对振兴中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因此,XXXXXX综合楼工程灾后重建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要求,对XXXXXX区灾区基础教育灾后恢复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1.4.2项目建设地址

项目拟建在XXXXXXXXX,XXXXXX校内。 1.4.3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拟建教学大楼一幢,面积XXX.84m2。(其中:教室6间,240 m2;

多媒体教室49 m2;音乐教室40 m2;图书室49m2;办公用房49m2;厨房、餐厅120 m2;厕所99 m2)。

1.4.4建设条件

XXXXXXXXXXXX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川陕甘三省交汇处,处于XXXXXX腹心,为四川的北大门,是进出川的咽喉重地,是川陕甘三省六地(市)十八县(区)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川北金三角之美誉。XXX地处川陕甘接合部,是XXX城西最重要的卫星城镇,全镇幅员面积146平方公里。XXXXXX综合楼工程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XXXX,处XXX国道南侧50.00m处,地势平坦。校内有车行道与和XXX国道相通,交通极为方便。供水、供电、通讯网络可直接安装到校区。

9

1.4.5总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估算189.74万元。 1.4.6结论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有利于促进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双丰收,建设该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10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

2.1XXXXXXXXXXXX简介

XXXXXXXXXXXX坐落在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XXXXXX镇西南,毗邻清江河,始建于1977年,初名XXXXXX公社小学,1986年改建为单设小学,即XXXXXX镇中心小学,1989年正式命名为XXXXXX市中区XXXXXX一小。2007年因行政区域名变更,学校更名为XXXXXXXXXXXX。学校占地面积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标准活动场地5900平方米。学校服务XXXXXX镇石桥村、爱国村、田垭村、龙泉村、老林村、新街社区、花园社区等7个村组及XXXXXX水泥厂企业,覆盖人口近5万,服务半径达20公里。现辖1所村小(即石桥村小),有教学班20个,学生80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教职工70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45人,高级职称1人,市、区级骨干教师10人。学校校舍在“5.12”地震中严重受损,教学楼已拆除,校舍重建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岁月沧桑,三十多年来,XXXXXX一小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历史文化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学校以“循循善诱,交互主体,同仁共勉;谆谆教诲,治学严谨,同舟共济”为办学理念。2007年以来,新一届学校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宏扬办学优良传统,融入时代教育理念,制定了“健康、活泼、乐学、成才”的校训,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改善办学条件,拓宽办学途径。学校先后与市内外多家学校、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凭籍雄厚的实力,“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严谨治学作风,通过抓班子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抓继续教育和教学研究,培养“三高三强”型教师,近两年学校教师发表、获奖的教学论文数十篇。积极推进课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研办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