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附译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附译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f4f468e67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e

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课外篇目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常平:官仓名.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甫冠,名闻四方( ) ..(2)讽富人自实粟( ) .

2.与“奇之”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山行六七里 B.腰白玉之环 B.C.闻寡人之耳者 D.父利其然也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4.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3分)

一、1.【答案】示例:(1)成年(2)规劝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解释时,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如“甫冠”的今义为“帽子”,明显不符合“甫冠,名闻四方”这一语境。可以结合课内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冠”,指男子成年。

第 1 页 共 59 页

“讽富人自实粟” 可以结合课内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规劝”的意思。

2.【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特殊用法。解题时,先分析例句字的用法。如,奇是“以……为奇怪”,属于意动用法。A项,沿着;B项,腰配,名词用作动词;C项,听,是古今异义现象。D项,“利”是“以……有利可图” ,属于意动用法。故选D。

3.【答案】示例:任齐州长官,他把迅速惩处恶势力、盗窃犯作为主要工作。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最好直译,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句子的特殊句式。如,句中“知”——任;“ 治”—— 惩处;“疾奸急盗”—— 恶势力、盗窃犯;“本”——工作。注意语言通顺连贯。

4.【答案】示例:劝说富人出售粮食,让百姓度过饥年;整治治安,打击豪强奸盗;改官舍为收容所,扶贫济困;奉养继母,抚恤弟妹。(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解析】此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根据题干要求——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先找出文中表现“仁”的句子,如,“岁饥……讽富人自实粟”,可概括“劝说富人出售粮食,让百姓度过饥年”,从“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可概括“整治治安,打击豪强奸盗”,从“会江西岁大疫,……分医视诊。”“巩性孝友,……一出其力。”分别概括为“改官舍为收容所,扶贫济困”“奉养继母,抚恤弟妹”,最后加以整合。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第 2 页 共 59 页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14分)

①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②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息。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③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辩不已,乃请曰:“臣所辩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④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辩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阻,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有删改)

注:①致仕:在官任上退休。②除:授予官职。③中:陷害。④忤(wǔ):违逆,不顺从,不和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盗诚无足虑者() .(2)因构狱以危法中之() .(3)育论辩不已() .(4)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

第 3 页 共 59 页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2)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

(3)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

3.本文第②④两段用哪些事分别表现了吴育的什么品质?请分条说明。(4分)

二、1.【答案】(1)确实,的确 (2)案件,冤案 (3)停止 (4)坚决,坚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外文言文中实词。理解课外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可以联系课内文言中学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结合次于所在句子的意思综合考略。“诚”为一词多义词,基本意思有:确实,的确;只怕,恐怕,本句的意思为“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故“诚”意为“确实,的确”;“狱”与《曹刿论战》一文中“小大之狱”中的“狱”意思相同,意为“案件,冤案”;“育论辩不已”中的“已”与《河中石兽》中的“转转不已”意思一致,意为“停止”;“育取可行者固行之”中的“固”,与《公输》一文中“吾义固不杀人”中的“固”意思一致,意为“坚决,坚定”。

2.【答案】(1)只是我的能力不够,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2)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3)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执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题目给出的参考注释,准确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本题(1)要准确把握“力”(能力)、“愿”(请),(2)“数”(多次)、“上”(皇帝),(3)“而”(表转折的连词)、“不若”(不如)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最后注意句子翻译出来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3.【答案】(1)向皇上直言进谏表现他的正直忠诚、富有远见。(2)向皇上建言杀向绶表现他的不畏权贵、忠心爱民。(3)执政措施简单易行不容阻挠表现他的精明果断、处事坚决。(4)坚决办理范仲淹所奏请合理事宜表现他的坦荡磊落、公而忘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文言文中的任务形象,需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手机刻画人物形象使用的首段逐一分析。由吴育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时,反驳皇帝派遣钦差大臣的奏议,可以看出他的正直忠诚、富有远见;“育在政府,遇事敢

第 4 页 共 5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