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题库(湖南城市学院)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建筑结构抗震题库(湖南城市学院)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f6a0309700abb68a882fb5b

( )

1、非结构构件的存在,不会影响主体结构的动力特性。( ) 2、场地类比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综合确定。( ) 3、一般工程结构均为欠阻尼状态。( ) 4、地震动振幅越大,地震反应谱值越大。( )

5、当结构周期较长时,结构的高阶振型地震作用影响不能忽略。( ) 6、多遇地震下的强度验算,以防止结构倒塌。( )

7、砌体房屋震害,刚性屋盖是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 ) 8、柱的轴力越大,柱的延性越差。( )

9、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暗梁。( )

10、排架结构按底部剪力法计算,单质点体系取全部重力荷载代表值。()

1.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 ) 2.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距 ( ) 3.抗震结构在设计时,应保证有一定的强度、足够的刚度和良好的延性 ( ) 4.设防烈度小于8度时,可不考虑结构物场地范围内发震断裂的影响 ( ) 5.当饱和粉土中粘粒含量百分率达到一定数值后,可初步判为不液化土 () 6.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只能适用于弹性体系 ( ) 7.地震作用下,绝对刚性结构的绝对加速度反应应趋于零 ( ) 8.若结构体系按某一振型振动,体系的所有质点将按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 ) 9.地震基本烈度是指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 ) 10.结构的刚心就是地震惯性力合力作用点的位置 ( ) 11.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 ) 12.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将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 ( ) 13.砌体房屋中,满足一定高宽比要求的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 ( ) 14.多层砌体房屋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可直接取 ( ) 15.对多层砌体房屋,楼层的纵向地震剪力皆可按各纵墙抗侧移刚度

大小的比例

进行分配 ( ) 16.建筑场地类别主要是根据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厚度来确定的( )

17、为防止地基失效,提高安全度,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应在地基土静承载力的基础上乘以小于1的调整系数 ( )

18、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 )

19、限制梁柱的剪压比,主要是为了防止梁柱混凝土过早发生斜压破坏. ( ) 20、在截面抗震验算时,其采用的承载力调整系数一般均小于1(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地震动三要素是指地震动峰值、频谱、持续时间。

2.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的是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法。 3.地基土液化判别过程分为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两大步骤。

4.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区的大跨度屋盖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和设防烈度为9度区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5.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中最有效的是构造柱与圈梁的设置。

6.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延性,通过内力组合得到框架结构的设计内力,还需进行调整以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杆件的原则。 7.完整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包括 工程结构抗震习题答案

一、 填空题

1、 构造地震为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 。 2、建筑的场地类别,可根据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和 场地覆盖层厚度 划分为四类。 3、《抗震规范》将50年内超越概率为 10% 的烈度值称为基本地震烈度,超越概率为 63.2% 的烈度值称为多遇地震烈度。

4、丙类建筑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类型 和 房屋高度 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5、柱的轴压比n定义为 n=N/fcAc (柱组合后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6、震源在地表的投影位置称为 震中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震源深度 。 7、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分别为最大加速度、 频谱特征 和 强震持时 。

8、某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集中于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相等G1=G2=1200kN,

第一振型φ12/φ11=1.618/1;第二振型φ22/φ21=-0.618/1。则第一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 = 0、724 。

9、多层砌体房屋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 楼盖的水平刚度(楼盖类型) 和 各墙体的侧移刚度及负荷面积 。

10、建筑平面形状复杂将加重建筑物震害的原因为 扭转效应、应力集中 。

11、在多层砌体房屋计算简图中,当基础埋置较深且无地下室时,结构底层层高一般取至 室外地面以下500mm处 。

12、某一场地土的覆盖层厚度为80米,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为200m/s,则该场地的场地土类别为 Ⅲ类场地 (中软土) 。

13、动力平衡方程与静力平衡方程的主要区别是,动力平衡方程多 惯性力 和 阻尼力 。

14、位于9度地震区的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为 。 15、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 为第i层根据第一阶段设计所得到的截面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i层按罕遇地震动参数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 16、某一高层建筑总高为50米,丙类建筑,设防烈度为8度,结构类型为框架-抗震墙结构,则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为 二级 ,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为 一级 。

17、限制构件的剪压比,实质是 是防止梁发生脆性的斜压破坏 。

18、某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则其多遇地震烈度为 6.45度 ,罕遇地震烈度为 9度 。

19、框架结构的侧移曲线为 剪切 型。

20、框架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小于 70 mm。

21、7度区一多层砌体房屋,采用普通粘土砖砌筑,则其房屋的总高度不宜超过 21 米,层数不宜超过 7 层。

22、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的抗震重点工程,其抗震为 一级 ,设计基准期为 80年 。

23、桥梁结构动力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桥墩应采用 反应谱 理论计算,桥台应采用 静力法 计算。

24、位于常水位水深超过 5m 的实体墩桥,抗震设计时应计入地震动水压力。 25、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7度和8度分别不小于 10% 和 13% 时,可判别为不液化土。

26、当判定台址地表以下 10米 内有液化土层或软土层时,桥台应穿过液化土层或软土层。

27、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层厚度大于 60 米,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结构的影响。 28、框架结构设计时(不考虑填充墙的作用), 框架梁 是第一道防线, 框架柱 是第二道防线。

29、建筑结构扭转不规则时,应考虑扭转影响,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层间位移不宜大于楼层层间位移平均值的 1.5 倍。 30、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优先采用 横墙承重 或 纵、横墙共同承重 的结构体系。

31、为了避免发生剪切破坏,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

4 。

32、按抗震等级为一、二级设计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 ;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钢筋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0 。 33、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 初步判别 和 标准贯入试验 判别。

34、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 纵(P)波和 横(S) 波,面波分为 瑞雷(R) 波和 洛夫(L) 波,其中波速最快的波为纵(P)波。 35、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g时,在 结构顶部 附加ΔFn,其目的是考虑 高振型 的影响。

二、 名词解释

1、 砂土液化: 饱和砂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土体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

2、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

3、 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

的后果分类的。

4、 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或构件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5、 结构的刚心: 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抗侧力的合力中心

6、 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

7、 基本烈度: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超越概率10%的烈度值

8、地震影响系数α: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9、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10、鞭稍效应:突出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高振型影响较大,将遭到严重破坏,称为鞭稍效应

11、强剪弱弯: 梁、柱端形成塑性铰后仍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避免梁柱端截面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12、抗震等级:考虑建筑物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抗震要求划分等级,以在计算和构造上区别对待。

13、层间屈服机制: 结构的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塑性铰先出现在柱上。 14、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15、总体屈服机制::结构的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即使大部分梁

甚至全部梁上出现塑性铰,结构也不会形成破坏机构。 16、剪压比:截面内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

17、轴压比: 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18、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19、动力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20、地震系数: 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21、抗震防线: 在抗震体系中,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量的各部分。当某部分结构出现破坏,降低或丧失抗震能力,其余部分能继续抵抗地震作用。

22、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第i层根据第一阶段设计所得到的截面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i层按罕遇地震动参数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23、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

24、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

25、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三、判断题

1.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 √ ) 2.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