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考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afc8bab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2a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第一单元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必修三 第一单元)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6·临沂)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D )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解析] 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反对晋国将法律公之于众,认为其做法造成“贵贱无序”;对于鲁国贵族季氏采用天子独享的八佾舞,孔子表示无法容忍,同时极力主张讨伐齐国以卿大夫身份杀掉诸侯国君的田氏;可见孔子主张“礼”、要求摆正名分,端正宗法等级秩序,故选D;材料并未涉及“仁政”思想及效法先王治国主张的观点,故排除A、B两项;尽管材料涉及部分礼乐的内容,但与礼乐教化思想不吻合,故排除C项。

2.(2016·江西联考)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C )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解析] “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A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

3.(2016·滨州)《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该思想强调( D )

A.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 B.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 C.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D.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

[解析] 根据“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可知韩非子主张从基层选拔官吏,故A项错误;韩非子只提出了一种人才选用的方法,并未体现调整,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官吏的选拔需要“德才兼备”,故C项错误;根据“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可知韩非子强调基层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4.(2016·烟台)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D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解析] 秦奉行的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汉代外儒内法,未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故B项错误;激起社会强烈反抗与汉代无关,故C项错误;此处是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无论是秦焚书坑儒,还是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做法都是出于政治需求,故D项正确。

5.(2016·惠州)《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D )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

[解析] 据“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可知不是重义轻利,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与儒学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体现了对追求财富和改善民生的肯定,故D项正确。

6.(2016·皖北)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 A )

A.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 B.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 D.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可以得出在汉代儒家思想融合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儒家融合法家的基础,成为主流,故B项错误;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是正确的观点,但是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逐步形成的是君本的封建官僚政治,故D项错误。

7.(2016·山西联考)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 B )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 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解析] “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过于扩大化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可知这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且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说明D项错误。

8.(2016·赣州)王阳明指出:“虽治生(做生意)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材料中王阳明的思想( B )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A.强调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存理去欲 B.反映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 C.认为经商和做学问是完全一致的 D.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

[解析] 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实现“存天理,灭人欲”,故A项错误;材料中王阳明认为做生意也是同样可以修身养性的,说明他的授学对象中生意人有着一定的比例,故B项正确;虽然认为做生意可能成为圣贤,但是王阳明提醒“不可以之为首务”,故C项错误;虽然提出了一些限制条件,但是王阳明没有从根本上歧视做生意的营利之心,与传统儒学耻于言利的义利观是不同的,故D项错误。

9.(2016·济宁)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 A )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 B.弘扬“致良知”的学说 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 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材料中“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故A项正确;王阳明主张“致良知”,与材料中“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不符,故B项错误;朱熹强调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C项错误;《四书章句集注》较系统的反映了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是儒家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牌,材料中没有涉及压制心学,故D项错误。

10.(2016·宜春)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A )

A.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B.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