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历史】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014fc6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7

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中2018-2019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D均错误。所以答案选D。

2.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天”而“子民”、祭拜自己的祖先。都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这反映了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故A错误。

材料也不能说明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故C排除。材料没有强调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故D排除。

3.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A. 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 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 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目上的要求“从政治角度看”,题干中“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属于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结合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统治。A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应该是百家争鸣;D项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故选B项。

4.“在古代中国,宗族不但是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最基本的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下列能突出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王族的大宗 B. 嫡长子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C. 封邦建国时主要是“授土”“授民” D. 宗法制以分封制为基础和保障 【答案】A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西周政权“家国一体”的特征,这种制度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维系,周天子不仅是天下最大大宗,还是国家的共主,故A项正确;嫡长子有主祭祖先的特权不符合材料中分封制特点,故B项错误;C只是分封制的特点,不能体现出宗法制特点;D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 5.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

A. 社会宗法观念 B. 血缘亲族团结 C. 家族观念流行 D. 散漫自私意识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亲兄弟”“父子兵”“家族组织”等可知,这些现象由宗法制所致,宗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正确。血缘亲族团结和家族观念流行等都是宗法观念影响的结果,排除BC。散漫自私意识不是材料现象形成的根源,排除D。 6.“(周)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诸侯势力上升 B. 王室势力衰微 C. 分封制逐步崩溃 D. 政治中心东移 【答案】C 【解析】

题干材料“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王室得不到尊重,王权受到挑战,实质上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故C项正确;诸侯势力上升和王室势力衰微属于材料中现象反映,故A和B项错误;政治中心东移属于材料中表述内容,不是现象根源,故D项错误。

7.《吕氏春秋》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称为上计。”这一制度

A. 保证中央控制地方财政 B. 提供了评定政绩的依据 C. 促使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 避免了地方官弄虚作假

【答案】B

【解析】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报告地方治理状况。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状况编造计簿,逐级上报至朝廷,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故B项正确。这一制度显然不能保证中央控制地方财政,故A项错误;上计的实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故C项错误,材料的措施是考评地方官依据,不能避免地方官弄虚作假,故D项错误。

8.唐代柳宗元认为,西周“封建亲戚”式的封建制度有百害而无一利,并在《封建论》中阐发了郡县制的优越性。下列能够为此提供依据的是 A. 封建制度难以保证诸侯的地位 B. 郡县制废除了世家大族 C. 封建制度难以限制王权 D. 郡县制冲击权力家族化 【答案】D

【解析】柳宗元评述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的分封制,统治者分封的往往是自己的亲戚、族人,爵禄皆世袭,故A项错误。郡县制废除不了世家大族,故B项错误。“世卿世禄”意味着任何诸侯都不能随意任免,这对王权实际上是一种限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之下,皇帝掌控官吏的任免权,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故D项正确。

9.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下。监察官员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这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 A. 权力的高度集中 B.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 澄清吏治,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D. 加强监督,防止地方割据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