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押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押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01c4e02f7ec4afe05a1df22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单选)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单选)

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简答题)

1.强调基础性;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4.具有全面性;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第三节 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已考) 二、集体主义教育(简答)

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应该要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集体是由活生生的个人组成的,个人利益的汇集才有集体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

第二章 德育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单选)

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它与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其联系体现为: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21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单选)

德育过程的结构包括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单选)

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矛盾是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也是决定德育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材料分析)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单选)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支配下的实践,是个体品德的外在表现。它在品德结构中处于关键的作用。

(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 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 3.德育要有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是一种教育性的活动。 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该要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第二、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第三、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品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体品德发展的核心。(单选)

个体品德发展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而从生理性说,只有对机体不只一次地重复一种系统影响,才能形成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2

第二、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 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德育原则(材料题)

一、疏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性原则,应该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 第一、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第三、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坚持这一原则应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内化道德要求。

贯彻这一德育原则,应该要做到: 第一,要尊重学生。

第二、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四、因材施教原则

这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地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方法。

贯彻这一原则应该要做到:

第一, 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

第二,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 第三,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第二,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

23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 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第二,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第三,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

第二节 德育途径(简答题)

一、各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经。它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教学。

品德课教学是指《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思想品德》等课程的教学。其它各科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各科教学中都蕴含着重要的德育因素。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实质说明了这一道理。

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学校和班级中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形式主要有: 主题班会。 报告会。 劳动。

节假日活动。

另外,还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旅游、社会服务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社会。

三、少先队教育

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第三节 德育方法(材料题)

一、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这一方法在德育中运用最为广泛。

运用说服法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 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第二,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机。 第三,说理要具有趣味性。 第四,教师要以诚待人。 二、陶冶法

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陶冶包含了三个方面:一、人格感化。二、环境熏陶。三、艺术浸染。

运用陶冶法应该要注意几点:

第一,创设良好的情境。这是前提条件。 第二,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