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押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押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01c4e02f7ec4afe05a1df22

第一节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教育改革被赋予全新理念(材料题)

1.教育目的在于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 2.教育过程在于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 3.教育模式在于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

4.教育手段在于以学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传统教育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 (三)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许多共同的趋势(简答题)

1.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2.强调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关注学生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节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创新教育理论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它以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构建新的教育模式;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三)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简答题)

1.树立创新教育观念;2.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3.改革课程内容;4.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5.改革考试评价。 (四)创新教育的课程改革(简答题)

1.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对于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作用,在新的课程编订过程中,充分引入创新教育的思想;2.改变课程忽视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课程结构不利于开展创新教育,课程内容脱离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师生被动实施课程等状况;3.增强课程的综合性、探究性;4.加强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专业队伍建设,把创新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贯穿在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各个环节;5.让教师参与到课程创新的全过程;6.创建宽松适宜的课程创新环境。 (五)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材料题)

1.树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实践的理念;2.确立主体参与、整体发展、民主个性、实践探究、激励进取等基本原则;3.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4.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二、个性教育理论 (一)个性教育的内涵

所谓个性教育,简单言之,即发展个性的教育,也就是重视个性、发挥个性、开发个性、优化个性,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承认差异、发挥自我、崇尚自由,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创造性教育模式。个性发展教育有主体性、自主性、潜在性、发展性、整体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性等特点。素质教育就是尊重个性的教育,个性教育是素质

29

教育的最具核心意义的内涵。(单选) (二)个性教育的实施(单选)

1.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性教育的切入点。2.评价方式的转换是个性教育的关键。3.课程改革是个性教育发展的核心工程。 三、主体教育理论

Eg.试述主体教育的内涵及其实施策略。

主体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主体教育是指: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的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广义主体教育的内涵主要指:以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大力发挥教师、校长、家庭、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在不同层面教育与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与主导作用,并形成教育合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体意识与能力。

主体教育的实施策略包括:增加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打破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统治课堂的局面,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学习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习惯,发展学习能力;让课堂走向民主,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个性品质;运用研究性学习等课型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其主体性能力;将主体教育、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等有机结合,整体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四、多元智力理论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美国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则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他认为人的智力至少包括七种:言语一语言智力;音乐一节奏智力;逻辑一数理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身体一动觉智力;自知一自省智力;交往一交流智力;1995年,加德纳又提出自然智力,即个体辨别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意义(材料题、简答题)

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积极的学生观、因材施教教学观、多渠道多形式的评价观。 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问题,对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观,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尤其在指导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力领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在建构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等方面,多元智力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课程结构的变革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在义务 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教师角色的变革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0

四、学习方式的变革(单选,材料题)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

第三章 教学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基本环节组成。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写好三个计划。 1.备课的三项工作:(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教法。

2.备课的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作业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学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能培养创造性人格。);3.系统性原则(也称循序渐进原则。);5.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所采

31

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主要解决教师怎么教以及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又称讲演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解、讲读、讲述、讲演、讲评五种形式。

讲解,主要是解说式、解析式和解答式三种,此种方法在理科教学中运用最广。 讲读,是教师把讲、读、练结合起来的教学行为,多应用于语文和外语学科。 讲述在文科教学中应用最广。

讲演,能深入地分析事实,并据此做出科学的结论,它所涉及的问题较深广,所需的时间也较长,多用于中学高年级和大学的教学。

讲评,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答问和课内外作业进行公正客观、恰如其分的评点和评析,或对某一现象、事物进行评价或评论,多用于介绍某种新观点或新发现。

2.谈话法(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读书指导法

4.演示法(选好演示教具、做好演示准备是演示法实施的前提。) 5.参观法

6.实验法(实验法是中学理科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7.练习法

8.实习法(实习法又称实习作业法。与实验法、练习法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独立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9.讨论法 10.发现法

发现法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和精神,通过归纳发现、类比发现、试错发现、直觉发现等发现学习形式,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其一般过程是:确定讨论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和总结。 (二)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材料题,简答题)

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2.教学内容的特点;3.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4.教师本身的素养

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结合)

主要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这个阶段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方面。);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