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育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心理学教育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0b73ec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58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教师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

(十二)、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含义和优缺点。

答:学科课程是从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中分化出学科,从中选择学习内容,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目标,编写教材,按固定学时教学的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以儿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式。

优缺点:有利于传承人类的科学文化遗产,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不足是对学生兴趣考虑不够,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它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以围绕儿童的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以儿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式。

优缺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它忽视了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导致“儿童中心主义”,因此,只是质量难以保证。

(十三)、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答: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等现状,整体设置九年制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发展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的现状,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与经验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十四)、中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2、的鱼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十五)、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答: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诗对青少年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诗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论述(一)、、教育本位论需要注意三点。

答:1、不仅要掌握个人本轮的基本观点,而且还要知道如何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1.1、确立了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儿童发展需要,促使其个性发展

1.2、提出了“自由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

1.3过于强调个性中个人价值及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学习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2、了解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人本主义)等

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等

3、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及评析 3.1、个人的一切发展赖于社会

3.2、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它目的

3.3教育目的只能以社会效益加以衡量,教育结果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培养的人对社会起了社么作用

评析: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要制定。这对于保障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但否定了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

(二)、论述启发性教学原则。

答:1、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含义: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是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原则:

(1)教师要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3)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结合实例论述

(三)、论述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各自的特点。

答:1、在教育目的上,接受性学习是培养懂知识会操作的一般应用型人才,而研究性学习是造就学识广博,应变性强的创新型人才。

2、在学习内容上,接受性学习局限于国家规定好的、固定的教科书内容,研究性学习则突破预先规定好的知识体系,增添了各类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新学科、新成果等新的学习内容。

3、在学习方式上,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一种灌输—记忆式的机械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动态生成、发展过程,因而呈现出学习

者与学习内容相互推进的鲜明特色。既能拓展知识范围又能发展能力。

4、在学习组织学习上,接受性学习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研究性学习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组织形式。既体现了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也体现了综合性、合作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特点 5、对以上要点进行论述

(四)、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答:1、知是指品德认识,人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 2、情是指品德情感,它伴随品德认识所出现的爱慕憎恨、喜好厌恶与嫌恶等 3、意是指品德意志,指学生在产生品的行为过程中自觉顽强努力的心理品质 4、行是品德行为习惯,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5、一般顺序——德育过程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即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 6、实际顺序——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我们在德

育中不一定恪守一般顺序,要根据实际 情况出发

(一)、选择填空

心理学

1、 认知: 感知、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过程

情感:喜怒哀乐 意志 心里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2、构造注意心理学(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3、额头——语言、智慧、运动中枢 头顶——顶叶、躯体感觉中枢 两侧——颞叶、耳朵、听觉 后脑——枕叶、视觉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脑干、间脑、小脑、大脑两半球)神经系统的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

条件反射可分为第一信号反射(具体事物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反射(抽象事物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知其香(是感受性降低) 视觉的明适应:由暗处到明处(是感受性提高) 视觉的暗适应:由明处到暗处(是感受性提高)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 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 整合 维持 调节)

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1、 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答:(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 (2)运用直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