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笔记要点(秦汉至魏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古代文学史笔记要点(秦汉至魏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1511f8ba0116c175f0e4894

形成了辞赋中的对问一体。 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韩愈《进学解》。 五、枚皋

汉代文坛成果最多的作家 。绝大多数作品是应诏而写 。其作品多为急就而成,缺少锤炼 与司马相如的比较 葛洪《西京杂记》:“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尽一时之誉。而长卿首尾温丽,枚皋时有累句,故知疾行无善迹矣。扬子云: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驰檄,用枚皋;廊庙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册,用相如。” 六、对汉大赋的评价

在今天看来,汉赋虽也有一些较好的作品,但绝大部分是一种歌功颂德的僵化了的辞章。它们的主要缺点,是形式呆板,文字堆积,辞句艰深,缺乏情感,缺少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子虚》、《上林》则以四千余字的长篇,铺写游猎一事。??作者以“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巨大时空意识所作的呆板堆砌而又浑厚雄伟的铺陈描写,正是展示了中华民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之际,那种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自豪、骄傲,展示了那个时代繁荣富强、蓬勃向上的生气。这里弥漫着令后人不断回首惊叹的大汉气象。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管呆板堆砌,但它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达到。

----李泽厚《美的历程》

汉大赋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统治者、士人对社会的信心,对前途的希望,对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颂扬,表现了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是封建时代上升阶段的物质文化风貌的展现。 汉大赋以颂扬为宗,以宏丽为美的特征带有浓厚的宫廷贵族色彩,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表现出较多的局限性。 第四节

王褒、扬雄与西汉后期的赋 一、西汉后期赋体创作的概况 1、功能的定位 2、题材的扩大 3、模拟的倾向 二、《洞箫赋》 王褒的代表作

描述洞箫这种乐器的咏物赋

前一部分重在写洞箫本体,后一部分重在演奏之人。 意在说明洞箫演奏时音调之美妙和感染力之巨大。作者把箫声分为“巨音”、“妙声”、“武声”和“仁声”,作了比拟描写。

西汉学者、辞赋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他的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夫。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 《咏史》 左思

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扬雄赋体创作理论

“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 《汉书·扬雄传》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法言·吾子》 “赋者,将以讽也。” 《汉书·扬雄传》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扬雄在其著作《法言·吾子》中对辞赋的评论。把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 “丽”指辞采之富丽。“则”,法则的意思;“淫”,藻饰过分的意思。 扬雄“四赋”的内容

《甘泉赋》从两方面对成帝进行了讽谏,一是不要过分奢侈,二是不要贪恋女色。 《河东赋》劝戒成帝不要仅有思慕三代盛世的情愫,更要有励精图治的行动。 《羽猎赋》讽谏成帝苑囿游猎要顾及国计民生。 《长杨赋》劝告成帝不要草菅人命以取乐 。 扬雄“四赋”的艺术 驰骋想象,铺张夸饰。 默不能已,推而隆之。 模拟骚体,仿效相如。 咏扬雄

西蜀扬雄扬子云,辞赋可与相如群。壮夫不为雕虫技,方言训纂苦耕耘。既学论语作法言,又仿周易成太玄。 第五节

班固与东汉初期的赋 一、东汉赋创作概况

1题材的延展 2意旨的更新 3艺术的嬗变 4创作的亮点 京都赋的崛起和抒情赋的勃兴 京都赋

杜笃《论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论都赋》转向了对国家、社会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 抒情赋

汉代赋家直接继承屈原艺术创作成就的结晶 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 纪行赋

刘歆的《遂初赋》、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 述志赋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言情赋

张衡的《定情赋》、蔡邕的《青衣赋》 二、班固和他的赋体创作 《两都赋》

《两都赋》的写作缘起

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眷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耀,

折以今之法度。

《两都赋》的思想内容

《西都赋》写西都宾客夸饰西都的品物之美。

《东都赋》借东都主人之口,夸饰东都的制度之美。反映了作者崭新的京都意识和京都美的意念:京都之美不以品物繁盛、巨丽之美为尺度,而以礼乐文明、法度之美为标识。 《两都赋》的艺术特征

1、改变了传统的劝讽模式。2、风格与内容的契合统一 。3、扩大了描写的笔触范围。 4、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语言的表达效果。 东汉京都大赋的名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对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班固的其他赋体作品 《答宾戏》

通过宾与主人的问答,抒发了作者立志著述、不务时名的操守。 《幽通赋》

追述自己的家族遭乱世而依然兴旺的发展史,思考自己如何才能继承父亲遗志。 颇多幽深的哲理思考。 班固的赋体创作理论 《两都赋序》、《汉书》的一些传赞中表述了他对赋体创作的看法。他认为辞赋源于古诗,应有《诗》的讽谏作用。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亦《诗》之风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汉书·司马相如传赞》)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两都赋序》)。

东汉中期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少善著文,精于天文、阴阳、历算之学,曾发明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博通五经六艺,安帝时被召为郎中,先后做过太史令、侍中、河间相。性格从容恬静,不慕名利,所居之官,常积年不徙。晚年有全身远害、归隐田园的思想。文学方面,创作有诗赋多篇。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人。 《二京赋》的写作缘起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后汉书·张衡列传》) 《二京赋》的思想内容

《西京赋》假托凭虚公子之口写西京长安统治者繁荣富贵、穷奢极侈的生活景象。 《东京赋》假托安处先生之口写东京洛阳统治者崇尚懿德、整饬礼教的巨大成就。 《二京赋》的艺术特征 1、长篇之极轨。

2、在铺陈事物的同时引入了议论说理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 《归田赋》的思想内容 前一部分,写归田之因。

归田之因一:久留都邑而无佐于君。 归田之因二:空有抱负而不遇明世。 归田之因三:天道微昧而不如归隐。 后一部分,写归田之乐。

想象中田园隐居生活的乐趣:良辰风物的田园之乐 、田居啸傲钓射的般游之乐 、弹琴读书作文之乐 。

《归田赋》的艺术特征

1、写作手法上,一是把自己的心境融合到环境、景物的描写之中,浑然一体,意与境合,形成诗意化的和谐优美的意境。二是以议论、用典、铺叙等手法来述志和抒情。写景状物主以抒情,叙事议论主以表志。

2、语言清新明丽,工致典雅。写景状物细腻形象,铺叙议论意蕴深厚。 3、篇制短小,全用四、六句式,且颇多骈偶成分,形式整齐,韵律和谐。

在形式上体现了“骈四俪六”的骈体文特征,是汉代最早出现的比较成熟的骈体赋。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在赋的发展史上,张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蔡邕、赵壹和东汉后期的赋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人 。

校书东观,迁议郎,将五经文字书于碑,立于太学门外,是为熹平石经。因上书匡谏朝政阙失,几被杀,后减罪流放朔方。遇赦后,畏宦官迫害,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时,被任命为侍御史他博学多能,精通经史、天文、音律,善书法,好辞赋,工文章,尤其长于碑记,官至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所著诗、赋、铭、碑、连珠、诔等文章几百篇。其赋今存《述行赋》、《青衣赋》等。 《述行赋》的写作背景

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时梁冀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于其处。又起显明苑于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白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陈君以救云抵罪。璜以余能鼓琴,白朝廷,敕陈留太守遣余。到偃师,病不前,得归。心愤此事,遂托所过,述而成赋。 《述行赋》内容简析

前一部分吊古。作者对人们看不清逆臣贼子扰乱朝政的罪恶行为深感气愤,对忠心耿耿的人士深表敬佩。

后一部分伤今。作者对汉末政治腐败,是非倒置的现实极为不满与愤激,对人民的疾苦极为关注与同情。

《述行赋》的艺术特征

将历史与现实、景物与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古证今、以物托情,全篇又以秋天的淫雨为大背景,气氛悲凉深沉。

《青衣赋》是一篇颇有叛逆精神的爱情赋。 “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鲁迅 ) 赵壹其人

生卒年不详,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为人狂放不羁,是一位名显于当世而不受重用的狂狷之士。

曾作《穷鸟赋》,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像困于樊笼中的鸟一样的处境和苦恼,并对救援自己的友人表示了由衷的谢意。 《刺世疾邪赋》内容简析

第1段,揭露古今统治者利己残民的本质。 第2段,揭露当今之世正邪颠倒的现象。

第3段,揭示出现正邪颠倒现象的根源,反映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坚定的操守信念。 第4段,假托秦客与鲁生所作的诗歌再次对现实进行揭批,抒写愤激之情。 《刺世疾邪赋》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