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静功(伍止渊 张剑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虚实静功(伍止渊 张剑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156e62cb4daa58da0114a7d

一、虚实静功理论

道家气功原本无派,到了唐宋以后,才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派;东派陆潜虚,从意守后丹田(夹脊)入手;西派吕纯阳,从意守外丹田(体前膻中到神阙之间一尺五到两尺的地方)入手;南派张紫阳,从意守中丹田(脐内前七后三,亦即中宫)入手;北派王重阳,从意守上丹田(即眉心)入手。他们以入手方法不同而分为四大派。

道家气功虽分为四派,但它不是派系的分裂,而是为了普及。因为它们都是以老子的“清静、无为、自然”和“毋忘毋助,若存若亡”作为功法的要领的。所以“三千六百门”、“七十二种道”都不出四大派的范围,也都是从意守四个丹田人手的。四派功法虽异,但一旦入门,功夫渐长渐进,后来都会相继贯通。“神气合一”,便是这贯通的开始。因此,四派都有“得一万事毕”的说法。

五十年代中期,经由上海市卫生局陈涛同志的介绍,我与其他七位同志到黄岩向伍止渊大师学气功。伍止渊是南派张紫阳的嫡系后裔,他传授的气功,即虚实静功。关于我练功的经验和心得,详见“练气功二十八年”一文。

(一)虚实静功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天之先”阶段,就是未始之始、未身之身的阶段。什么叫未始之始、未身之身?就是当母亲怀孕前的一刹那,也叫“父母之于穆初”或“无极生”,它无形无质,所以也称为“天元阶段”。这阶段是比较渺茫的。 第二阶段:“先天”阶段,就是母亲怀孕后的阶段。这阶段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乾坤坎离)”的阶段。当人的生命开始时,即生八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中所说“八脉者,大道之根,先天一气之祖”,就是指的这个理论。这胎儿阶段,也就是先天。

胎儿在腹胞内,靠母体血液营养,以母息为息(胎息),渐长渐大,十月期满出生。这就是先天阶段,也叫做“地元阶段”。 第三阶段;“后天中的先天”阶段,即男16岁、女14岁前的这一阶段,也叫做“人元阶段”。 第四阶段:“后天”阶段,也就是“后天中的后夭”阶段,即男16岁、女14岁以后的阶段。 虚实静功这派气功,就是要从“后天中的后天”返还到“后天中的先天”阶段,也就是返还到男16、女14的年龄阶段。这个返还,不是生理上真地返还到那个年龄阶段,而是在气血上、阴阳上返还到那个阶段。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一切生物不可抗拒的新陈代谢的规律。人要健康延年,就要与自然作斗争,却病却老。气功,就是我们祖先向疾病作斗争而取得的丰富经验,是人类抗拒老病的有效手段。

(二)虚实静功中的清静、无为、自然

虚实静功是南派张紫阳传留下来的一部功法,它主要以虚为主。虚,就意味着“无为”,“无为”,才能达到静。

虚实静功从下手到大成,都是以虚实的变化来体现的。但是,它的各个过程也各有侧重。如下手功夫以守实为主,即从意守丹田、听息法、听音法开始。然后是虚实相间,即毋忘毋助,若存若亡。接着就是以虚为主,就是知而不守。再下去,就是全虚,就是坐忘,但要掌握虚而不虚,即要做到“一觉独存”。这个“觉’不能灭,否则就落于顽空,就会“空空如也”,一无所有。

此功分为天元、地元、人元三部分。在整个人元部分,都以实为主,以虚为辅。随着功夫的深入,虚实的程度也继之深入,但不管怎样,总不出毋忘毋助、若存若亡的境界。这是一个

总诀,切不可忘。 “清静,无为,自然”,这三者是老子的整个学术思想,在静功里则作为练功的指导思想。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侧重。

清是对浊而言的。古人说“清者浊之源,浊者清之用”,又说“在山泉,清出山浊”,意即泉水是源于地下水的,地下水又是源于地上水的,这就是它们之间周而复始的因果关系。眼耳鼻舌身在尚未与外接触时,心可无念。但作为一个活人,不与外界接触是不可能的,因而也就不可能无念。有念就生浊,但浊还源于清,练功就是要溯这个源。

静是对动而言的,动极则思静,静极则思动,因此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动与静。事物的发展是物极必反。练功时,就是要由动而返静。

“无为”是对“有为”而言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无为”就是顺乎客观自然的实在,练功时就是要返回自然。“有为”则是遵循客观规律,要改变自然,使之符合于人的意志。所以“无为”是无条件的,是永久自在生化的;“有为”是有条件的,是暂时自身进退的。练功就是要使机体和意念返回“无为”。

自然是对人为而言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如宇宙的变化、气候的转变、生物的生死等等,都有它一定的发展规律。静功就是要根据人的自然生长规律,顺其自然之道(不是听其臼然)达到返本还原的目的。

人到中年以后,动极而衰,就不能顺乎自然了。静极生动,动极生静,自己已不能当家作主了。练气功,就能找到止动生静的方法。这方法就是:“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因此,首先要收心,灭妄念。妄念灭,则心自清。心清,则意静。意静,则气生。这样,就能做到“意无为而气有为’。这个过程只有顺乎自然规律才能实现。

(三)虚实静功中的“性命双修”

性,在这里是指人的精神、性格而言的。例如人的气质的性分急躁、温和、开朗、忧郁、内向、外向等,体质的性分寒性、热性、阴平、阳旺等。但总的说来,人类特有的性就是指能思维,有思想,能改造自然,有主观能动性。

命,是指人的身体而言的。所谓身,是指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谓体,是指皮毛发、筋骨血等。

性命虽各有体系,但两者又是有分有合的。性要以命为物质基础,命要以性为行动的指南。性是灵魂,是统帅,因此性占主导地位,是人身的主人。

道家传授性命双修是“明传命,默言性”的。因此,有“单修命来不修性,此是修行一大病”的说法。一般是命功由师传,性功由臼悟,即所谓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道家的动静两功,有一系列完整的多种形式的功法,都是从命功着手的。这是道家功法的特点。这些功法也是我国医学文化的宝贵遗产。

性与命是人生理上两个不可分割的体系,它是人的生命的根本,一身的纲维。单有命功,就好比是没有生命的躯壳,好比是行尸走向。单有性功,就好比是无实体的幻影,无从固着。性命就是一阴一阳的扩大。一阴一阳谓之道。古人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性不能离命,命也不能离性,二者是统一的整体,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四)虚实静功中的虚实动静

虚实静功是从守实(即意守)入手的,是用“有为’来引出“无为”和从“无为”生“有为”的,亦即古人所说的“自有入无,从无生有,有无相间,无无亦无”,是由浅入深,循序前进的。单有实,就会执着,导致臃肿失灵,停滞不前,就是偏。单有虚,功夫做不进去,就会落空,就是顽空,这也是偏。所以,必须有实有虚,一切功夫都在虚实相应中体现,发展,前进。

“气功的气是客观存在的,是活泼善动有变化的。这变化不管它是先天的或后天的,总是有规律的。虚实的变化就意味着阴阳,意味着动静,是符合自然的、生理的客观现实的。因此,既要务实,又要务虚。务实,就已开辟一个基地(即意守丹田),以产生内气。务虚就是要使气活活泼泼地循人体经络依次前进,分布于全身。气,不能用神来限制它,管死它,否则必定会导致两败俱伤而出偏差。

所谓虚实,实就是动,虚就是静。所谓动中静,就是气动意静,知而不守。所谓静中动,就是“虚无生妙有’,就是“意气俱静,无无亦无,一灵独觉”的境界。因此,虚实静功是无止境的,它可以步步深入。

虚实静功无论在静功或动功方面都有其特点。例如,其静功总的理论根据是老子的“清静、无为、自然”,认为要清才能静,静才能更清,并认为要做到意无为而气有为,才能“无为无不为,有为无所为”,亦即意守丹田时似守非守,若即若离才能收到好效果。

又如,其动功系来源于自发动功。这种自发的动作多类似各种动物的形态,又能使人的内脏、经络、营卫气血得到调整,从而起到却病延年的作用。 二、虚实静功的练法

虚实静功根据自己的理论,目的是要把体弱多病、年迈衰老的人从气血上、阴阳上回复到男16、女14岁前的人生阶段,在练功方法上则分为人元阶段与地元阶段。一般人只练人元阶段的功法,即人元功法,就足以保健养生了。

人元功法分收心功、合一功、桃康功、入中功等四套功法。

收心功——顾名思义仅是收心,是预备阶段,尚未正式入门,其目的是通过“三关分渡”稳步前进,打稳基础。这时还不会出偏差。

合一功——要练到神气合一,也分三个步骤:心息相依,意气相随,神气合一。这是逐步入门,防止出偏差的功法。

桃康功、入中功难度较大,也不宜一般人练。一般人练好收心功、合一功就可以做到却病延年了。

(一)收心功

练功前,静思片刻,回忆一下自己在社会道德、个人道德方面有何不足之处,不符合道德的言语与行为必须改正;其次回想是否做到清心寡欲,素餐淡食,戒绝烟酒。之后,开始练功。 收心功是人元阶段的下手功夫,以清静为主。正如古人所说“能遗其欲,则心自静,能澄其心,则神自清”。南派气功是从下元着手的。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心不尽虚,真气就没有统帅,要想练功,便无补益。腹不实,则先天真一之气无处收贮。

初学与功的人,对干练气功的初步原则,不可能一下子领会,因而对调身、调心、调息要分阶段练。调身是容易的,只要把身体的姿势摆好,按坐、卧、躺等要求练功就可以了。调心(就是放下一切念头)。就比调身难了。若说调息,就更难了。因为初练功的人,什么是“心”,什么是“息”,都还不懂,要调是无从调起的。加之,一切偏差往往都是由于弄不清心与息的意义关系及其分寸等才产生的,所以心、息不能掌握,要想调动内气,就更难捉摸了。这是出偏的主要原因。所以出偏大多数是在初练功的阶段。 1.收心功练法

收心功分默念数字、意守外丹田、守虚三个步骤,故称之为“三关分渡”。

“三关分渡”就是心、息、气三关分渡。此法比较妥当,可以防止出偏差,又易于掌握。“三关分渡”实际上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一种较好的下手功。具体练法如下。 (1)默念数字

(1)调身——姿态随意,可坐,可卧,可躺。两手心互搓到发热,然后两手相互交叉,一手心搭在另一手背上放在丹田处,或两手放大腿上。面带微笑,两眼轻闭或垂睑,不要舌舔上颚,不管息,要自然呼吸。眼观鼻,鼻观心(就是对正脐的部位)。 (2)默念——先反复默念“1、2、3、4”,用两耳“听”默念的字声,似听非听,不要硬听。目的是使万念归一,这就是收心法。这样约练一个月,就能初步掌握。是否掌握了方法,应看是否产生了效应:如手心发热,全身微有热感,心定意静等。一个月后,便可进入意守丹田。

(3)意送丹田(也可视为“守”)——仍旧默念“1、2、3、4”,用意送到丹田,似守非守,不要硬守。阴虚阳旺的病人,则可以在意送丹田的基础上再转向意送“新涌泉穴”(在两脚内侧然谷穴后一点)。依上述要求意送丹田后,就把思想放到两脚内侧新涌泉穴处,似守非守,到收功时再回丹田。这样练到阴阳平衡后就开始练下一动法。 (2)意守外丹田 所谓“外丹田”,是指由“膻中”、“外膻中”、“神阙”、“外神阙”四点所构成的一个体外空间。意守外丹田就是将意念注射于这个区域(图2)。阴虚阳旺的人,则可只想着靠近神阙的前面,能守多长就守多长,或想象在区域内有着自己心爱的东西,如颜色、花草、树木等。这样守一个月。 练一个月后,就可以从意守外丹田逐渐转入意守中丹田(即脐与命门之间、前七后三的地方)。方法是,先在外丹田意守一分钟,随后过渡到意守中丹田(仍旧是从下元着手)。三个月后,就可以在一开始就直接意守中丹田。如果一时改不过来,就依然先意守外丹田再移向意守脐内丹田。阴虚阳旺的病人要等阳平后才能意守中丹田。 (3)守虚

守虚,就是什么地方都不守,适用于对身内身外都守不住的人(这种人是极少数)。

另外,也可以酌情选择惯用的方法,用各种导引功作为下手功,结合治病导引行气,但要有针对性,即什么病就用什么导引功。 2.收心功理论

古人认为动法源于心理,心理又会随功法而应变。所以古人说“法因心起,心随法生”,又说“一法有一障”。若能使“法”归于无,则“障”亦无从生,所以自古静功最高的方法叫“无法”,就是“自有入无,从无生有,无无亦无’,即所谓“虚无生妙有”。练功达到“虚无境界”,才能妙趣横生。

下手功主要是使人从纷乱繁杂的动荡起伏的思潮中稳定下来,用内听、守虚、守身外等的方法入门,从而得到神凝、气聚、精生的效果。神一凝,就能“歇妄心”。烦恼多出自妄想,妄想出自贪求,所以练功人要特别注意戒七情六欲。妄心死,则神话。神活,则易于集中。神一注,则气就聚。气一聚,则精(血、内分泌等)就会增生,新陈代谢功能加强。这时练功人就会感到口中津波增多。古人说“惟灭妄心,不灭照心”,意即练这时妄心灭掉,但要一灵独觉。

伍止渊大师曾说:“神凝即气聚,气聚则精生”,“神不外驰气自定,神返身中气自还”。这就是返观(意守)内照(内观)的作用。 3.关于动静兼修

所谓动中静,是指气动意静。气动又分二种。第一种是气动身亦随之而动,如前俯后仰,左右摇摆,四肢运动等。第二种是气在体内循着经络路线而行动。

所谓静中动,是指在神铜合一的境界里“虚无生妙有”的动。这是练气化神的神化境界,可能是生物电活动的境界。

关于动静兼修,也有两个讲法:一个是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如因是子静坐法,另一个是以动为主,以静为辅,如五禽戏。动静兼修已被各方面所采用。各派气功功法虽有不同,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