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最新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17b61b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9e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3.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4.重要问题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6.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5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7.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8.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9.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 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0.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

12.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3.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

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6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4.重点句子

第5课《黄河颂》

(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

1.文学常识

朗诵词提纲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939年3月,创作组

(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

2.文章思想内容

特点。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 你是中华

4.重点字词

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 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

气魄pò:魄力;气势。

往直前。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 斓)

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哺bǔ育:喂养,培养。

7

【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5)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章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第6课《最后一课》 1.文学常识

踱duó:慢步行走。

祈qí祷dǎ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钥yào匙shi 思量:动词,考虑。 哽gěng住 4.重点句子

(1)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文中哪些内容暗示这一背景?

背景:1870-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文中开头写“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写“布告牌”,以及结尾处提到的“普鲁士兵的号声”等,都暗示了这一历史背景。 (2)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 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3)请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上学路上

(发展)上课(课前、课中) (高潮与结局)宣布下课 (4)你认为本文要表现什么主题? 法国人民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

东西》,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2.文章思想内容

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典型形象,真实的反应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争取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字词

诧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悔不该这样。 婉转:形容抑扬动听。 惨白:(面容)苍白。 惩chéng罚:严厉的处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