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公路地质灾害评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新邵县公路地质灾害评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2072e92daef5ef7ba0d3cf0

两条无名季节性小溪,在该处于酿溪河交汇。

渔溪河发源于武桥南西粟米冲水库,河宽约0.6~1.8m,枯季流量0.1 m3/s,最大洪峰流量1.6 m3/s,于评估区外(绕城线)南东汇入资水,仅与已改建线路数度交叉,对拟建线路和无影响。

二、地形地貌

新建绕城线(K41+500~K45+180)位于资江北岸,原构造侵蚀溶蚀丘陵—侵蚀堆积谷地地貌类型,地势总体上由北向南倾斜,拟建线路位于冲沟内,局部微地形为两侧高线路附近相对较低。评估区内最高点位于冲口头南侧无名丘顶,标高307.6m,最低位于资江河床,最低标高187.79m。相对高差一般小于50m,地形坡角一般15°~20°。

改建落马江~武桥路段(现桩号K0~K17+404),属构造侵蚀溶蚀低山~丘陵及堆积谷地地貌类型。其中D1线起点(K6+450)至寸石镇南部(K13+650)地势相对较高,线路两侧山峰标高多高于500m,评估区内最高点即位于该线路附近朗概山,其山峰标高845m,地势由中部向南北两端递降,最低点位于乌江边无名小溪河床底,标高183m左右。拟建线路总体上位于冲沟底附近,两侧地势相对较高。地形相对高差一般50~100m,地形坡角一般25°~30°,局部可达40°~45°。

三、地层岩性

根据本次调查,结合区域资料(主要参照1/20涟源幅、邵阳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及“新邵县资江二桥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评估区内出露地层,由新至老有:第四系(Q)、石炭系(C)、泥盆系(D),现将各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另见附图1、图3、图4)。

(一)第四系(Q)

第四系全新统(Qh):主要分布于资江岸边附近,为冲积粉质粘土,据资江二桥工程勘察资料,厚度0.9~14.10m,其余地段为残积层,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仅零星分布于丘坡及冲沟内,夹少量碎石,一般厚度0.5~3.0m。

下部为砂、砾石层,主要分布于资江及岸边阶地附近,据资江二桥勘察资料,

9

10

11

厚度1~16m。与下伏各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C)

1、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

浅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区域性厚度250~425m,仅出露于绕城线南西。与下伏黄龙组呈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

为巨厚层状块状白云岩,底部夹白云质灰岩,厚度400m左右。广泛出露于绕城线路附近。与下伏岩关阶组呈不整合接触。

3、石炭系下统岩关阶孟公坳段(C1y2)

上部为泥灰岩,夹页岩、砂岩;下部为中厚层状砂岩、粉砂岩,夹泥灰岩。区域厚度36~177m,仅出露于绕城线北西角。与下伏邵东段整合接触。

4、石炭系下统岩关阶组邵东段(C1y1)

灰、棕黄色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薄~中厚层状,厚度11~95m,仅出露于绕城线北西角(K41+500),与下伏泥盆系锡矿山组呈整合接触。

(三)泥盆系(D)

1、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灰岩段(D3X2)

岩性为厚层状灰岩、瘤状灰岩,底部为页岩夹泥灰岩,分布于改建线路终点武桥(K17+404)及其东部,厚度143~446m。与下伏砂岩段呈整合接触。

2、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D3S)

上部为泥灰岩,夹灰岩、页岩,厚约287m;下部粉砂岩、砂质页岩及页岩,厚度642.5m,分布于K0+000~K5+150路段,与下伏棋梓桥呈整合接触。

3、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D2q)

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巨厚状隐晶质灰岩、隐晶质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页岩,分布于K5+150~K17+404线路及以东地区,区域厚度大于180m。与下伏跳马涧组呈整合接触,北部羊角山附近与下伏佘田桥组呈断层接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