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件word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件word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24622c6a1c7aa00b52acb46

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是抗战时期进步文艺界关于文艺理论的一次最大论争。讨论扩大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在国统区的影响。

三、救亡文学必须强调现实主义

由于战时作家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左翼文坛独尊现实主义观念的影响、救亡文学自身的发展,使得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探讨与救亡文学思潮相始终。

国统区发生了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论争的中心人物是胡风(1902~1985)。胡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左翼文艺理论家,不懈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探索者,他的理论体系是在对创作中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抵制中形成的。1945年胡风在《希望》创刊号上发表《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明确提出了重视作家主观战斗精神、人格力量的意义和作用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所谓“主观战斗精神”其实是要强调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体精神和主观能动性,强调作家对生活的精辟理解和深刻体验,强调作家对生活、人事爱憎分明的态度。

胡风理论被看作是对权威文艺思想的挑战,受到同属左翼知识分子的何其芳、邵荃麟、胡绳、林默涵、乔冠华等人的严厉批判。他们把胡风文艺思想定性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是在抗拒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思想,进而大加挞伐。

第三节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产生的文艺背景及其针对性

作为革命的文艺思想家,毛泽东改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毛泽东文艺思想

正式产生于1942年春延安的文艺整风运动中。

在延安的文艺界队伍一度固守批判精神,缺乏实用意识,强调艺术独立,他们经过“整风”才能真正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文艺战士”。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核心

毛泽东文艺思想具有明确的革命性质,是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的文艺理论。《讲话》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理论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内容包括: a. “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确保革命文艺根本性质的方向性问题。 b. “深入生活”的问题——这是创造革命文艺的关键问题。

c. “为政治服务”的问题——这是发挥革命文艺武器功能的原则问题。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艺运动

延安文艺整风后,毛泽东文艺思想确立了在革命文论史上的权威话语地位。 工农兵文艺运动成为抗日根据地唯一的文艺运动,其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突出的民间性。它的严重的历史教训可以归结到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处理上。

第四节 胡风的文艺思想

胡风是真诚而勇敢的左翼文艺理论家,他的厄运根源在于他的文学思想与30年代

以来的中国革命文学发展中始终以正统、权威自居的带有“左”倾教条主义色彩的文艺思想存在尖锐分歧。

一、“今天,我们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在胡风看来,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创作原则(反映和干预生活),一种创作方法(忠于生活),而且是一种熔铸着作家主观情志的创作精神。他认为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典范就是鲁迅。

救亡文学思潮兴起后,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迅速走向深入和成熟。

胡风在《今天,我们的中心问题是什么?》(1940)、《现实主义在今天》(1943)、《论现实主义的路》(1948)等文中,胡风把缺乏作家主观精神的创作概括为“客观主义”和它的变种“主观公式主义”。

二、“作家得凭着他的战斗要求突进客观对象”

胡风把发扬作家的“主观精神”或曰“主观战斗精神”作为克服“客观主义”、“主观公式主义”的基本方法。所谓“主观战斗精神”就是作家高尚的人格和由此而来的对待创作的严肃态度,就是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由此而来的对生活的精辟理解,就是作家真挚的情感和由此而来的对待人事的是非鲜明的倾向,就是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胡风从能动反映论角度提出“主观战斗精神”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胡风强调“主观战斗精神”与唯心主义的“主观”论有本质区别,因其含有“客观现实的内在生命”。

胡风把作家深入或结合人民的过程诠释为一个既向人民学习又对人民进行批判的过程。

“主观战斗精神”说是胡风文学思想中最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内容之一。

三、创作过程贯穿着“创造主体和创造对象的相生相克的斗争”

胡风认为现实主义作品理应具有“思想力的强度”和“艺术力的强度”,都必须通过“创造主体(作家本身)和创造对象(材料)的相生相克的斗争”才能实现。这一观点把作家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辩证统一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既强调“思想力”不可能来自外在理论、观念、教义或作家先在“思想武装”,又强调作家把属于其本质力量的战斗意志、生活热情、爱憎激情对象化在作品中,使自己和作为感性形式的对象有高度结合,从而使艺术成为真正艺术,成为“人生底诗”,这显示了胡风的真知灼见。

第四章 建国后政治化文学思潮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三次批判:政治权威话语的确立与创作个性的式微 第三节 “阳谋”:“双百”方针与反右运动 第四节 调整与颠覆:艺术规律与工具论的消长 第五节 1966:走向政治化文学思潮的极致 第六节 周扬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确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