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件word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件word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24622c6a1c7aa00b52acb46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在确立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和总方向时,片面而绝对化地强调继承和坚持解放区文艺传统。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确立为新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原则。

50年代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法逐渐被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取代,但基本内涵并未有根本变化。

建国“前三十年”的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1.文学创作的一元化。 2.继承世界文学遗产的片面化。

3.对人民性、党性、党的纪律性三位一体的理解。

第二节 三个批判:政治权威话语的确立与创作个性的式微

“前三十年”政治化文学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不断开展所谓对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批判,几乎千篇一律地把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政治化。除“文革”期间外,影响最大的有五十年代开展的三次大批判。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毛泽东1951年亲自发起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拉开了当代中国文艺批判的序幕。《武训传》有其不足,但本该正常的学术讨论走向了粗暴政治批判。

二、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954年9月,李希凡、蓝翎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引起毛泽东重视,引发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对俞平伯的研究持称赞态度的冯雪峰及其领导受冲击最大的的《文艺报》。改组《文艺报》编委会的后果是由此制约了所有刊物的办刊思想和风格。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北京曾连续召开四次“胡风文艺思想讨论会”,1954年胡风以“三十万言书”上呈中共中央,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进入高潮,胡风问题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最终演变为刑事案件。

第三节 “阳谋”:“双百”方针与反右运动

一、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与“双百”方针的确立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是中共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发展,是对长期借鉴的苏联文艺政策的一次超越。

二、昙花一现的理论探索

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一下理论家们写下了对建国7年来文学发展的反思性意见。

何直(秦兆阳)发表了《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钱谷融、王淑明分别发表了一系列探讨“人情”、“人性”的文章;刘绍棠对《讲话》提出了大胆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三、风云突变:1957年6月8日

广大知识分子在整风运动中努力参与“鸣放”,干预生活的创作浪潮迅速兴起。1957年6月8日毛泽东起草党内指示,《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反右运动”,而文艺界成为“重灾区”,周扬成为名副其实的胜利者。

第四节 调整与颠覆:艺术规律与工具论的消长

一、文学失重状态的艰难调整

新侨会议、广州会议、大连会议的召开,使文艺政策的调整迈开了切实步伐。

二、理论探索勇气的短暂复苏

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理论探讨:关于“戏剧冲突”问题的讨论,陈瘦竹、田汉等参与;关于“题材问题”的讨论,张光年发起;关于“写中间人物”问题的讨论,邵荃麟发起。

三、“文革”序曲:风雨飘摇的艺术之舟

与小说《刘志丹》案相伴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使刚刚起步的文学政策调整陷入僵局。

极“左”力量先后发动对廖沫沙“有鬼无害论”的批判,对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的批判;对邵荃麟“写中间人物”、“现实主义深化”理论的批判。并批判了《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等电影。

第五节 1966:走向政治化文学思潮的极致

一、凋谢时代:作为阶级斗争武器的文学

“文革”期间的文艺政策以《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为代表,《纪要》提出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鼓吹开创所谓“文艺新纪元”,推出一整套所谓“理论”,如“根本任务论”等。

二、姚文元的文学评论

1958年姚文元出版《论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开始挥舞“文学评论”大棒进行政治投机。他将政治上的栽赃陷害发展到极致,丧失了基本良知。

姚文元文学评论的特征有:投机性;将文学当作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工具;断章取义、无限上纲。

三、“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思潮

“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思潮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流传,有着一致性特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