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技术路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初三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技术路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28c5709ba1aa8114431d95a

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技术路线

根据化学实验的内容特点,中学化学实验内容作了较为分散的安排,以紧密配合其他内容的学习。在总复习阶段对实验问题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整理是非常必要的。但多年来师生一直为实验复习中出现的问题困扰着,例如感觉实验复习内容较为枯燥,学生觉得复习过的知识考试时用不上等等。建议大家调整一下复习的思路和模式,特别要对处理实验问题的程序进行一个讨论,把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来。我们可以把这归结为“技术路线”。

一 基础知识 1.常用仪器

中学常用化学实验仪器约30余种。将这些仪器罗列出来,一一讨论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无异于背诵词典,是令人生厌的。其实所有仪器都是为完成某项具体任务而设计和制作的,其中的原理朴素而简单。如果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理解和掌握各种仪器及其功能会有趣得多。

让我们来看下面几组仪器。 第一组

玻璃片

表面皿 蒸发皿

图1

坩埚

玻璃片是最简单的仪器,可以用来作金属钠(固体)的切割垫衬,也可用来封盖集气

瓶。但进行与液体有关的操作则会流撒,需要玻璃片有一点弧度,于是可以设计成表面皿。玻璃材质难耐高温,因此作蒸发结晶便可以设计耐高温的陶瓷制品——蒸发皿(当然比表面皿的弧度更大些)。蒸发皿没有盖,作定量实验时可设计成带盖的坩埚(当然其深度和容积也有所不同)。

第二组

表面皿

培养皿

烧杯 试管 烧瓶

图2

蒸发皿呈弧形,若要能在桌面上平稳安放,可设计成平底的培养皿(四周有“围栏”,可盛液体)。若要盛放大量液体,可将“围栏”增高,即为烧杯。烧杯可水平观察其中的

第 1 页

反应现象,若为节约药品可缩小横截面,即可设计成试管。试管为收口仪器,易于导出气体,若要生成大量气体,则可扩大底部容积,设计为烧瓶。试管、烧杯、烧瓶又进行一些改进设计成具支试管、锥形瓶(收口)、蒸馏烧瓶。

第三组

酒精灯

酒精喷灯

图3

三捻酒精灯

酒精等用于加热,其温度约300℃,如需更高的温度(例如600℃)则可选用酒精喷灯,如需长距离加热,可使用三捻酒精灯。

2.基本操作

中学化学基本操作约10余种,诸如药品的存放与取用,过滤,分液,仪器的装配、装置气密性检查等。基本操作技能的形成在于平时的积累,复习阶段至少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制作这些操作的详细说明(多数教学辅助材料中都会提供相应资料的列表),二要以多种方式进行实际演练(例如开放实验室,同学分组进行展示性操作,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操作事关对相关原理或操作设计的理解,甚至能够考查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考试题中也时有涉及。这种问题就应该设立小型专题,予以较为深入的讨论。“装置气密性检查”即属此列。现以此为例,练习如下: 图4

①形成一个封闭空间,被检查部位全部位于这个空间内,②通过改变外界条件,改变该空间内的气体压强,③描述发生的现象,④得出结论。

按照这样的程序,我们是对下列第四个装置进行气密性的检验:关闭旋塞(造成一个封闭空间),用手为试管加热(增大封闭空间内气体的压强),长颈漏斗导管内液面上升(现象),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结论)。

其他几种装置的气密性又该怎么检验呢?请同学们自己练习。

第 2 页

图4装置气密性检查的“经典”操作:①将导管插入水中,②用手或酒精灯微热试管,③导管口有气泡放出,撤去热源,水回流并在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④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用这种方法检验下述装置的气密性就不一定都合适。但它们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程序”呢?我们尝试从上面装置的操作中加以总结:

(1)

(2)

3.简单装置及其功能

(3) 图5

(4)

(5)

由较少量的仪器组成的相对小型的装置称为简单装置,其功能较易辨识和理解。大型综合实验的装置通常由若干简单装置组装而成,这些简单装置在其中承担着各自的功能。然而,若将这些简单装置从大型装置中分割出来进行孤立的考察,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它们出现在不同的实验中可能承担不同的功能。也就是说同一个装置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研究还发现,同样一个任务有时可以由不同的简单装置来承担,也就是说不同的装置可以实现同一个功能。因此理解大型实验装置的设计首先要搞清楚简单装置,简单装置又要从“装置及其功能”关系的角度加以研究。

(1)由装置到功能

例1下列简单装置中均含有干燥管,试述它们的功能。

(1) (2) (3) (4)

图6

干燥管最典型的功能是气体的干燥[图6-(1)],此外用它还可以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水分[图6-(2)]、装配简易其普发生器[图6-(3)]、作为极易溶于水的气体防倒吸的装置[图6-(4)等。

例2装有双孔塞和长短不同玻璃管的集气瓶可用来除去气体中的某 些杂质,通常被称为“洗气瓶”(如图7),使用它或对其稍加改进就可 以“开发”出更多的功能。试据此进行设计。

作为洗气装置:长管进气,短管出气,瓶内装有杂质气体的吸收液。 图7 作为气体的收集装置: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改进1:,可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图8-(1)]。(谁说装置必须“正着放”?)

第 3 页

改进2:瓶内装满水,短管进气长管出气,可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图8-(2)](谁说气体必须长管进气短管出气?)

改进3:瓶内装满水,将装置掉转180°,长管进气短管出气,仍可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图8-(3)]

(1) (2) (3) 图8

改进4:加装量筒可通过测量排水量测定气体的体积。[图9-(1)]

改进5:改装“三孔塞”,瓶内盛有杂质气体的吸收剂,可实现气体的净化、混合,通过观察气泡可控制混合气的比例。[图9-(2)]

改进6:长管换成长颈漏斗,短管加装玻璃旋塞,可用作储气罐。[图9-(3)]

(1) (2) (3) 图9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可以看作是一种“变式”练习,其目的不是穷尽所有可能的设计,而是要求根据具体实验的任务辨别它们所发挥的特定作用,这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2)由功能到装置

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可以设计专门的仪器或装置。例如实验中常要用某些固体干燥剂除去某些气体中的水分,人们设计了干燥管。然而,对气体进行干燥并非仅能使用干燥管,经过设计很多仪器或装置可以具有这一功能。

例3气体的干燥: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