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课题论文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29d686f58fafab069dc028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

凌河区百股小学 赵丹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困难生的界说众说纷纭。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指的是因身心的某些障碍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数学方面的潜能的学生(如获取数学信息、加工和运用数学信息、保持数学信息等)。他们的数学成绩与潜能发挥之间存在着差距而导致学业的暂时“落伍”,不能适应常态学习,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等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

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有的儿童由于某些基础没有掌握或学得不扎实,就会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久而久之,一串串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在心理上长期积累,就成为学习上的“拦路虎”;也有的儿童由于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不当,严重阻碍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影响学习的效率。如果这些学困生一旦在班级里形成一个层面,不但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影响教学的达成度,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小学数学研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石,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育研究,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转变学困生,教师应有“人人会学习、人人会学好、人人会成才”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才行。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

在一个班级集体中,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等表现不同的类型,具体有以下几种。

1、学习不得法型。拙劣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差的学习效果。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学习比较努力。往往死记硬背数学中的一些定义、计算法则,学习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掌握知识的纵向结构和横向联系,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缺乏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遇到稍难的数学知识题目、综合运用的题目就摸不着“门”,学起新知识费时,“解”起题来费力。

2、贪玩懒惰型。这类学生生性好动,十分爱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的动力,经教育有悔过自新的决心,但一遇到玩,就无法自制,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行动,意志薄弱,易于盲目的接受同伴的邀请或参与社会的不良活动;一坐下来学习解题就浑身上下不舒服,心情烦躁,急于求成,巴不得一下子把老师布置的所有题目一口气做完。这类儿童喜欢动口“说”题,而不喜欢动笔“解”题,很难形成技能。老师帮助大多数能接受,一旦外界条件的诱发,他们依然故我,学习成绩日见其差。

3、知识断层型。有的儿童低年级时由于体质弱,容易疲劳,有的儿童由于个人的疾病,

家庭的变化,社会的不良影响等都可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提高。数学知识点缺陷,基础不扎实,新旧数学知识难以连接,知识就会出现断层,对于系统性特别强的数学来说,后继的新知识学习就无法进行。

4、情感中断型。数学学科的严密逻辑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会造成有的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屡屡失败,遇不到学习成功的体验,常常以失败者的心态迎接新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使之缺乏自信心;学生学习信心减弱,学习无兴趣,学习数学情绪低落,从而逐步与教师、同学和家长远疏,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师生关系的情感中断。

在上述不同类型的学困生中,他们的学习又表现其不同心理特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为教师,做作业为家长,教师追一追,催一催,他们就动一动,勉强应付,被动对待。

2、学习情绪差。课堂学习情绪低落,被动听课,对教师的提问无动于衷,似乎与自己不沾边,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参与思维过程,学习与教师、同学很难配合。

3、学习品质差。学习不提问、不思考,做作业寻找现成的答案,遇到一些难题,赖于教师或者抄袭同学的作业,往往找寻“捷径”。

4、学习迁移能力差。有的学困生接受知识的信息有限,知识的储存不足,智力品质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知识迁移。

三、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注重激发“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我经常有意识的把学困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时时为他们提供学具,直观的材料,让他们在动动做做中接受抽象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有趣的图形”时,我为他们提供各种的学具让孩子们可以亲自动手,体会面从体上来。动手做过之后,对于知识的掌握就非常的深刻。

2、加强语言的艺术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对教师按部就班、枯燥无味的讲课听不进,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数位的时候,告诉学生百位是爷爷,十位是爸爸,个位是儿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3、加强渗透与辅导。渗透是指课前渗透,就是为学困生提供预先指导的机会。如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时,我预先提供给学困生一些学具,让他们玩玩,在玩中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找—些特征,在他们的脑子里形成一个初步的周长概念。这样在课中他们不仅能跟上

其他同学步伐,甚至还能回答—些也许其他同学还不明白的问题,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辅导是指课后辅导。就是为学困生提供弥补的机会。学困生对知识的接受较慢,对相似的内容容易混淆,记忆力又较差,容易遗忘。因此,课后我总是先批他们的作业,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回家作业中不懂的题目允许不做,鼓励他们及时问老师,问同学。这样,学困生才会感到学习无压力,不厌倦,从而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起来。

(二)注重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思想方法。 1、专心听,多提问,敢发言。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最重要的窗口。而“学困生”却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讲课的重要作用,听课时精力分散,效率低下。因此,指导他们不仅要专心听课,而且要掌握听课的方法:(1)排除干扰,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听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当场问,或课后问,鼓励他们多问同学,多问老师。这样去听课,就能变被动为主动想,主动问,,主动练,成为学习的主人。(2)勇于发言,议论,提问。会讲的,不怕讲错,举手发言;会算的,不怕算错,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上的疑点、弱点。为了鼓励他们多提问、多发言,答错我从不批评,同时还与学困生之间有个约定:一节课中你能发言3次以上,老师就奖一个五角星,五个五角星换一样学习用品。在物质、精神双重鼓励下,想说、想问的学生越来越多,促使了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2、说思路,说方法,说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困生”有说的机会。教师要经常让学困生说解题思路,说思维方法,经常引导他们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即使有时一点也说不上来,也要鼓励他们—句句跟同学学,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同时,更要让他们与同伴进行交流,交流学习方法,交流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因为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学习比教师的教学更具有互补性,更有助于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内化,还要有意识地开展同伴间一对一的互帮活动,通过互帮互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 3、低起点,练基础,重反复。

数学作业与练习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为了使他们有能力与信心完成作业,在布置作业时, (1)要注意难易程度。学困生接受新知能力差,缺乏对知识的迁移性,因此,要适当降低作业的要求、让他们只要完成基础性的习题。(2)要重视反复练习。这里所说的反复,并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针对学困生记忆力差,对所学的知识容易遗忘这一弱点,老师经常给他们练习的机会,要反复练,对比练,重点练。

(三)注重培养学困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来看,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肯定和赏识。学困生的情感也很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困生实际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位名叫侯某的同学,由于成绩的关系留了级。如此差的成绩,并不是他智力低下,而是缺乏学习的自信心,认为老师看不起他。面对这样的学生,我首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各方面优待她,简单的提问优先她回答,作业优先面批,优先辅导,并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点滴进步优先表扬,逐渐让她感受到老师是喜欢她的,自己能学好数学的,逐步改变她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她积极争取,努力向上,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段的共同努力,成绩提高还是很快的。她会心地笑了。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以上转化策略方法对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合理运用转化策略,充分调动“学困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给他们创造机会,就能使他们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在—系列的活动过程中获得自信,提高学习效率,从而逐步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