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2b99c2acc17552707220870

——————————————————————————————————————————————————————————————————

讲解: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

“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提问二:这句话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讲解: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4. 文段意思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5、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小结】最后作者总结了全文,归纳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作者专门设为一段,更加醒目,更加突出。但“安乐”一词在前文并没有出现,你觉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什么是“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二、教师提问,学生总结: 1、 你认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提示:(1)课文从个人方面来谈什么观点的?(2)课文从国家方面来谈什么观点的?

【明确】(1)从个人方面——生于忧患——怎样从个人方面来一步一步分析的? 【思路】先从个人方面,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从两个方面来谈:先从客观方面(列举6个例子)要经过磨练,还要有个人主观上的努力奋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才,来证明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2)从国家方面——死于安乐——怎样从国家方面来一步一步分析的?

【思路】后从国家方面,也是从两方面来谈:先从国内,后从国外,这样的国家都生活在安乐中,往往都会灭亡,进而证明了死于安乐的观点。 3.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

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4、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设问: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师引导明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 5 页 共 5 页 武邑县职教中心九年级(下)·教案·刘世斌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

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5、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8、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三、升华主题,畅谈启示。 ——在逆境中磨练自己 ——居安思危

——关心国家,肩负社会责任,要有忧患意识 ……

——————————————————————————————————————————————————————————————————

四、 欣赏文章写法,指导写作。

——文章应讲究逻辑,推理层层深入

——论文可用举例论证,可用道理论证,可用对比论证

——学习孟子善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使语言有气势,文章富有说服力 ……

五、拓展延伸:

历史早已成为了过去,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这篇文章距离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它沉淀下来的精华对我们的生活依然启示深远,你能说说它的现实意义吗?

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六、结束语:

现实社会竞争的残酷性注定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于安乐中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是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如果能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以忧患为起点走向成功,那将是一种阅历,一份财富,更令人佩服!祝愿我们每一位同学经的起生活的种种考验,在以后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六个人物的事例(举例论证)(排比)

提观点

苦 劳 饿 空 行拂 心 筋 体 乏 乱所

志 骨 肤 身 为 艰苦磨炼

作阐述 个人生于忧患(正面论证)→ 国家死

于安乐(反面论证)

得结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练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畎( quǎn)桓(huán) 奚(xī)傅说(yuè) 胶鬲(gé)拂士( bì) 同“弼” 空乏( kōng )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畎亩(quǎn) 胶鬲(hé) B.傅说(shuō) 拂乱(fú) C.曾益(zēng) 拂士(bì) D.忧患(yoū) 后喻(yǜ)

解析:A项“鬲”应读“gé”;B项“说”应读“yuè”;D项“忧”应写作“yōu”。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 6 页 共 6 页 武邑县职教中心九年级(下)·教案·刘世斌

答案:C

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了解,明白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 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⑧舜发于畎亩之中 田间、田地 ⑨空乏其身 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或 资财缺乏,即贫困⑩衡于虑 通“横”,梗塞,不顺

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选拔 ⑿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责任(使命、任务) ⒀必先苦其心志 使……困苦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此,这⒂人恒过然后能改 经常,常常 4、填空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5、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

A.发展,开展 B.发生,生成 C.发现,显现 D.起,被任用 解析:发:起,被任用。 答案:D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A.事故 B.原因 C.故意 D.所以,因此 解析:故:所以,因此。 答案:D

6、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写出原字,并解释词义。 A.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 C.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D.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7、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是今此,判断词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饿其体肤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 ②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③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关键词:然:这样;后:以后,之后。)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

——————————————————————————————————————————————————————————————————

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关键词:“所以”译为“用(通过)……来”;“动””忍”,

使动用法。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9.下列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释正确的一项 A.因为上天将要降下大的任务给这样的人。

B.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 C.由于上天将要把大任务给这个人。

D.这是上天将要降重大的任务给这样的人的缘故。 解析:抓住关键词“故”应解释为“所以”。 答案:B

10.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解析:抓住关键词“生”“死”,这两个词是使动用法。 答案:D

1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B)

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C.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D.发: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D)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 7 页 共 7 页 武邑县职教中心九年级(下)·教案·刘世斌

1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过:犯错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1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 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17.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18.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 言而喻

C、国恒亡 马无故亡而人胡 D、行拂乱其所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19.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20.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B )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更加) 斟酌损益(利益)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2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22.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2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B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

下)

25.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C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27.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A )和(B )(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2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2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B)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3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31 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D A “舜发于畎田之间”,发,是“起”的意思。 B “管夷吾举于士”,士,是狱官的意思。 C “百里奚举于市”中的市,是指市场。

D “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恒是永远的意思,过,是犯错误。

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 , ,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 8 页 共 8 页 武邑县职教中心九年级(下)·教案·刘世斌

二、问答题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孟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2、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

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4.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5、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6.短文先从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死于安乐,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7.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8、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9、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10.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1、请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词词义例句

入①在国内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映入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

③进入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12.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

13.选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举例论证(摆事实)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答“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亦可)

14.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国内要有坚持法度和能辅佐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答“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也可)

15.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 生于忧患

16、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17.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治理国家(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 9 页 共 9 页 武邑县职教中心九年级(下)·教案·刘世斌

靡灭亡。(意思对即可)

18.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意思对即可)

19.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20.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 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2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22.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3、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