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型课题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地理微型课题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2d56b5d680203d8cf2f2402

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学完“等高线地形图”一节后,我出示了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图中标出爬山的路线、攀岩的路线、野炊的地点和可能形成瀑布的地方,学生兴致高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而只有学生自愿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每当初中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我都不按教材的内容上课。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面对色彩斑斓的地图册,学生既兴奋也好奇,我趁势对学生说:“这就是地理课,本学期开始我们就是要学会看它,描它,画它,弄熟这本东西我们的地理课就非常棒了。”而后教会学生看地图的基本方法认识一些基本图例。在第一堂课上学生靠自己的努力明白了地球上水比陆地多、所有与水体有关的都用蓝色来表示等。从此点燃学生纯真好奇的火花,使之产生兴趣。

(a)贴近生活

(b)多媒体(电子白板) 在条件比较好、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进行教学。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时,在理解公转和自转的同时,要知道产生的过程及结果是什么,这既是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更是本知识点的基础。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变化过程,配以动态演示,使地球的运动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地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应用已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学中,我运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给学生呈现地图,让学生扮演“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分析地图,调动了同学们的

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我力求把教学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把\东西半球图\制作成flash动画,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加强。

1、 熟悉图表语言,掌握读图步骤

怎样阅读地图呢?七年级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都会学生阅读地图。

首先,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图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

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地图。

其次,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最后,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并适时板书,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读图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每一幅地图,尤其是最先接触的地图,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步阅读,读图顺序通常是:(1)阅读标题,弄清楚这是一幅关于哪方面的地图;(2)阅读图例和注记,明确各种符号的意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地区、路线、事物等,可能会在地图上被特别的标记并在图例中有显示。例如要在图中找铁路,你可以根据图例找到铁路的符号,然后很快就可以在图中找到铁路的位置了;(3)了解地图上的信息并思考你所学到的知识,分析你从这幅地图上了解了哪些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可能就是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不同的地图读图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无论怎么读图,总要有序。

○1、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 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在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2、明确要素,引导读图 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3、确定目标,引发读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

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让学生掌握阅读地图的步骤

众所周知,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对他们付出长期不懈的正确训练。选择一种恰当的读图、用图步骤,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循序渐进地培养,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常用步骤:①、读地图名称,明确地图表示内容。②读图例、注记,获取准确信息。③精读地图,培养实际应用能力。④表述地图,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当众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素质。

二、掌握读图方法

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循序渐进的教给阅读地图的基本方法。首先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这是读图的根本。在讲“地图”一节中,对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潮行了深

入的学习,并结合具体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让学生总结读图的基本要领;其次明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图。比如在学习某一地理区域的位置时,可分别引领学生按照半球位置、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进行读图;再次要适当变换读图的角度。在学习“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时,引领学生分别找出赤道、回归线、南北极圈穿过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这样换角度看图,能进一步加印象。最后读图时还要深刻理解图中的基本原理,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时,要让学生理解在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就能迎对任何等高线地形图,告诉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一 常用地理读图方法有 1程序读图法

先看一个故事:曾有一位年轻的非地理专业老师,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张老师,在东南亚的地图上怎么找不到新加坡这个国家?我说新加坡是东南亚的国家,没错,你正在找的地图是东南亚的什么地图?是东南亚政区图吗?她说“我找的是东南亚的地形图”。------经常运用程序读图法可以告知学生什么地图才能找到需要的地理事物或地理信息。

怎样运用程序法阅读地图?一般分三步走:一看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此图表所属,这是读图的前提。与老教材相比较,新教材更突出了从图表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图片分散到各章节中,且图片大量增加,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表标题,不然有可能会造成张冠李戴的局面。二看图表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三看图表内容。看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1 、教师的示范读图是提高初中学生读图技能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中的读图,教师应边读边指图上相应位置,这是提高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读图技能的第一步。并在指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指出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指城市工矿点时,除了要指出它们所在区域的方位以及附近城市工矿点的位置关系,还可把它们放在交通线上来认识;指铁路时可指出沿途交汇的主要干线;指河流时,结合指出它所流经的区域;指某一区域时,可结合指出本区域范围的主要河流与铁路干线等等。指出有关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关系中认识所指对象,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较为深刻地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

(2)有意识地将一些近似概念进行比较,通过指图加以区别。例如南极、南极圈、南极洲与南寒带等一组近似的概念,仅靠叙述讲解,将事倍功半,如能通过在地图上指点(南极),在指线(南极圈),指一个不规则的大陆(南极洲),指一个圆面(南寒带)等形象化的动作,而加以区别,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读图方法:

描述法读图:在阅读各类地图时,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描述和说明。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如通过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理范围以及各种相对位置的描述,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有清晰的印象。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对地图上的直观印象进行各种位置的抽象概括,最终能够自己用简要的特征来描述具体的位置。如“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章,通过读图完成“活动”,大部分学生能真正掌握亚洲的基础知识,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等,并能运用地图描述其它大洲的地理位置。

2、对应法读图: 对应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地理形象、图例注记的知觉感应能力,也有助于发展想象力。多图对应可以通过多张地图的叠置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特别是在因果联系方面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如七年级(上)P38的活动,“东非大裂谷”和“红海的形成示意”图叠加对应阅读,及“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图2.23、“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叠加对应阅读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板块的运动及成因了。

3、分析法读图: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来说,更为重要,也更难掌握。如读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时,我们要求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等分析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结合这个分析结果以及地图上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众多要素去理解分布规律的成因。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使学生轻松理解了抽象的理论,也使他们在“世界的气候”一节中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去理解和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及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三、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张以上的同类地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更是一种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特征的好方法。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包括能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会进行比例尺的换算、会使用图例等。读图能力还包括更深层次的意义,即能够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主要是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多用。不少教材都给出了读图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读图指导来合理的安排学生的活动,多让学生自己从地图上查找地理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学会化解图像的难点,进行精炼和分层次展现,对现有图像进行深化。可对图进行直观分析,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图中,内容较浅而易见,直接分析即可,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

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同时可利用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各大洲形状特点从而得到启发,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例子,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

通过读图的训练应该提高获取图象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我看到这个图,我就知道我要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来帮助我答题,也就是说首先你了解图形的特点,比如说降水量的图,等温线图,或者分布图、统计图,他们都是反映不同的地理要素和地理信息的,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所以你要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从这个图当中我能获得哪些信息,怎么获得。再有,你要会识别他是常见的图例和注记。有些同学经常考完了之后,老师讲题的时候他就说,老师我都没有看到这个图上的信息,那就说他在读图的时候,没有一些读图的最基本的步骤,应该按照读图的步骤和路子去解读信息,要能够看懂图象反映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这是第一个要能够会获取图象的信息。

(2)我们在读这个图之后,有些我们需要学生有再现地理事物的能力,实际上现在我们说高考题,通过这个图来考你,有时候是图上给你很少的信息,其他的信息是需要你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