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案(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老山界教案(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2dabb087cd184254b3535d1

老山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3、学会用不同的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4、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的生活意志。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教学时长:一学时

陆定一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揣摩教学法、线索引导发、画面分析法、

细节分析法、讨论法。

第一学时 一、教学要点

1、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感受红军长征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让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诗词短片以及长征图片)同学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曾对红军长征这样描写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其中提到的“五岭”分别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其中的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那么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让我们重回历史,走进老山界。(把书翻到七年级上册34页) 2、整体感知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1934年10月初,中共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

日,经过福建、江西、广东,转入湖南;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冲过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越过雪山、草地,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市,1935年10月,终于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和,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山界》正是红军经过老山界的时刻创作而成的。

了解完写作背景,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作者。作者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被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答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呢?并找到课文的写作特点。 ---好,从这篇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篇记叙文。而又是采用顺序的记叙方式。记叙文有顺叙、倒叙和插叙。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本文采取的是顺叙的方法。也就是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是文章脉络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是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现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

人心弦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 3、赏析课文 深入理解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共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又分几个层次。

通过刚刚的阅读,我们发现可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32段 第三部分:第33段

接下来咱们就对课文依次分析

第一段:“我们”这里这长征的红军。“三十里”是至从山脚

到山顶的路程,突出了行军的艰难。第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概括的介绍了老山界的高度,地理位臵,写出了此次行动的对象,即红军部队。

第二部分分为四层 第一层是第2-10段 第二层第11-22段 第三层第23-30段 第四层第33段 详解第二部分

第一层(2-11)写了行军难,山间巧遇农家,访瑶民。意在表现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