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武县大包山金矿采矿权评估报告书2014年11月23日w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四川省平武县大包山金矿采矿权评估报告书2014年11月23日w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2e7982b8bd63186bdebbc14

(1)评估利用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依据《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二)》中的《矿业权评估利用矿产资源储量指导意见(CMVS30300-2010)》,评估利用矿产资源储量是以参与评估的保有资源储量为基础,按矿业权评估利用资源储量的判断原则估算的资源储量。按下列公式确定:

评估利用矿产资源储量=Σ(参与评估的基础储量+资源量×相应类型可信度系数)

对于金属矿产,应针对矿石量和金属量同时采用可信度系数折算,同类型资源量折算前后其矿石品位保持不变。

矿业权评估中通常按下列原则确定评估利用矿产资源储量: 参与评估的保有资源储量中的基础储量可直接作为评估利用资源储量。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可参考矿山设计文件或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可信度系数;矿山设计文件中未予利用的或设计规范未做规定的,可信度系数应在0.5~0.8范围内取值;涉及采用折现现金流量风险系数调整法的评估业务时,按《收益途径评估方法规范》确定。可信度系数确定的因素一般包括矿种、矿床(总体)地质工作程度、矿床勘查类型、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与其周边探明的或控制的资源储量关系等。矿床地质工作程度高的,或(333)资源量的周边有高级资源储量的,或矿床勘探类型简单的,可信度系数取高值;反之,取低值。

本项目《开发利用方案》未对(333)可信度的取值,(333)资源量

的周边有高级(332)资源量,本次评估对(333)可信度的取值为0.8。

(2)评估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

评估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矿石量)=(332)+(333)×0.80 =347341+902096×0.80 =1069018(吨)

经测算,本项目评估利用矿产资源储量(矿石量)为106.9万吨、Au金属量4274千克、平均品位4.00 g/t,评估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详见表12。

表12 评估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汇总表 序项目 资源量资源量(333) 折算后资号 (332) (333) 可信源量 度 (333) 系数 一 矿石量(万吨) 347341 902096 0.80 721677 金平均地质品4.29 3.86 3.86 位(g/t) 金金属量(kg) 1490 3480 0.80 2959.58 资源储量 合计 1069018 4.00 4274 10.3 采选方式

10.3.1开采方式、开拓方式和采矿方法 10.3.1.1开采方式

据《开发利用方案》,综合该矿区地形地貌、矿体赋存条件,四川省平武县大包山金矿矿体为倾斜~急倾斜薄矿体,局部达到中厚矿体,矿体埋藏较深。且矿山现有几百米的老巷道可以利用,若采用露天开采剥采比太大,经济上不可行,因此本次设计采用地下开采。

10.3.1.2采矿方法

据《开发利用方案》,根据矿床赋存特点和开采技术条件,参照国内开采倾斜~急倾斜薄矿体局部达到中厚矿体实际生产经验,设计选用浅孔留矿采矿法、留矿全面法和削壁充填法。矿体倾角小于55°

采用留矿全面法开采,嗣后尾砂充填;倾角大于55°的矿体采用浅孔留矿法回采,嗣后尾砂充填;矿体厚度小于1.5m的采用削壁充填法回采。

10.3.1.3开拓方式

根据矿区地形条件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赋存等特点,为充分利用现有巷道,满足减少基建工程量和节省投资,便于施工,见效快的要求,将矿山划分为四个采区来进行开拓系统的布臵:一采区设计选用平硐-盲斜井开拓方案,二采区设计选用平硐开拓方案,三采区以及四采区设计选用斜井开拓方案。进入矿体后沿矿体走向布臵巷道。

坑内运输:由于矿山规模较小,坑内运输量不大,为了减少基建投资,选用15kg/m轻轨,600mm轨距,道岔型号为DK68-1/3左右,0.70m3型翻转式矿车,采用电机车运输至硐口。再用汽车运至选矿厂。

该方案具有工艺简单、投资小、探采结合、成本低等优点。 开拓运输系统简述: 1)方案简述

根据矿区地形及矿体的赋存条件,以及已有的探矿巷道,矿山开拓系统分为4个采区。

一采区:包括1-Ⅰ、2-Ⅰ、3-Ⅰ、3-Ⅱ、3-Ⅲ、3-Ⅳ、4-Ⅰ、4-Ⅱ、5-Ⅰ、5-Ⅱ、6-Ⅰ、7-Ⅰ、7-Ⅱ、8-Ⅰ、8-Ⅱ、9-Ⅰ、10-Ⅰ、39-Ⅰ、40-Ⅰ、41-Ⅰ、42-Ⅰ号矿体,设计采用平硐-盲斜井开拓。设计中段高度为30~44m。采场采用电耙出矿,电机车运出地表,然后由汽车运输至选矿厂。采区采用阶段出矿。开拓系统设计1429中段为主平硐,1500m、1577m为分别为东西两端的回风平硐,中段高度为30~44m。

二采区:包括32-Ⅰ、33-Ⅱ、35-Ⅰ、36-Ⅰ号矿体,设计采用平硐-盲斜井开拓,深部1250m中段为负责底部探矿。设计中段高度为30~40m,局部中段高度为20m。采场采用电耙出矿,电机车运出

地表,然后由汽车运输至选矿厂。采区采用阶段出矿。开拓系统设计1310中段为主平硐,1460中段以及1540中段为东西两端的回风平硐,中段高度为30~40m,局部中段高度为20m。

三采区:由于21-Ⅰ号矿体埋藏较深,且离主矿体群较远,设计为一个单独开拓系统,采用斜井开拓,竖井回风。设计中段高度为30~40m。采场采用电耙出矿,矿车通过斜井卷扬机拉出地表,然后由汽车运输至选厂。

四采区:由于43-Ⅰ号矿体离主矿体群较远,为了充分利用矿山资源,设计为一个单独的开拓系统,采用斜井开拓。设计中段高度为25~40m。采场采用电耙出矿,矿车通过斜井卷扬机拉出地表,然后由汽车运输至选厂。

由于矿山规模较小,日产矿石量273t,采用电机车运输至坑口,再用汽车运输至选矿厂。

开采时将采下的废石大部分运至采空区进行充填,其余废石运出地表至废石堆场进行堆放。

2)中段的划分

根据矿体走向长度、宽度、倾角等技术条件状况,同时考虑开采经济上的合理性及矿石的损失和贫化等诸因素及开采范围来划分中段高度。本次设计开采中段高度30~45m,开采标高从1200~1607m。根据矿体埋藏深度,

一采区共划分为8个中段: 1310中段、1350中段、1394中段、1429中段、1460中段、1500中段、1540中段、1577中段,回风中段为1500平硐(西端)以及1577平硐(东端)。

二采区共划分9个中段:1250中段、1270中段、1310中段、1350中段、1390中段、1429中段、1460中段、1500中段、1540中段,回风中段为1460平硐(西端)以及1540平硐(东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