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37e3a97be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8

我放弃了原来的抓作者心情变化这一条情感线,主要抓住花的变化过程──从美到更美展开教学,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读悟,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在说话、写话中升华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整堂课采用线性设计,层层铺垫下来,导入、过渡自然而又巧妙,在教材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悟结合、学习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有自己的思想与相应的策略。课上下来,觉得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离预设的目标还是有那么一点距离,除了教材的因素和学生因素(使用老教材的四年级学生可能不适应新教材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地进行引领也是一个原因。例如: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只能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或不应对,缺少评价和适度的指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平面开移”而缺少“纵深开掘”。在研读重点句段时,能注重读悟结合起来,但怎样引导学生以读促悟,领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1、《乡下人家》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四、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五、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教学反思:

一、抓住一条主线,使教学结构清晰。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先扶后放。

三、启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形式多样品课文。

回顾学习过程,教师只要善于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合理化的组织者、安排和引导,那么整节课学生都会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学生的收获也会很大。

22《牧场之国》

学习目的: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3、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二、理解内容,感受美景。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3、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

4、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师引导总结学法: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7、师: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试一试,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三、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激励性的评价可谓热情洋溢。当学生结结巴巴读完课文时,我随即表扬:“你读的真好!”课后我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读得真的好吗?到底好在哪?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我的这些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个大帽子,扣在谁的头上都行。由于教师没有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就错失了一次“扬长避短”的机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例行公事般地把事先制成的“高帽子”随意地抛给孩子,这是不负责任的。

23古诗词三首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二、阅读诗歌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

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4、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24《麦哨》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3、初读感受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教学反思:

1、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 2、重点不是很明显 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均使用力气。尽管是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3、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 、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一)揭题,审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品析课文 教学反思:

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26《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心神专注、投入的精神。 2.在结合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 检查自学情况。

三、 品析课文。

教学反思:

我在引导学生谈想法谈感受的环节做得不够好,引导语缺少激发性,以至于回答问题的学生面很窄,有很多学生无话可说,其实当学生不知道要说什么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做示范,学生明白的方法,知道了可以从哪些角度开始说,自然有很多话,很多想法要和大家交流。另外在课堂上不够灵活,学生回到出现亮点的时候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处理不够迅速,不够灵活,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时刻提醒自己多给学生说的机会,给他们发挥想象思考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是热闹的,活跃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

27《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