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繁体修订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繁体修订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3a5c4b51711cc7930b7167a

流灑,雙聲聯綿詞,來母。

七 利用工具書判斷下列句子中帶△的詞哪些是同源詞,哪些不是,並說明理由。 (A)組

1.淇則有岸,隰則有泮。(《詩經·衛風·氓》) 2.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詩經·衛風·伐檀》) 3.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爲兮水裔?(屈原《九歌·湘夫人》) 4.徼墨廣博,觀望之有圻。(枚乘《七發》) 5.若華夕曜,巖澤氣通。(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 岸,《廣韻》:“岸,水涯高者。”《爾雅·釋丘》:“重厓,岸。”《小爾雅?廣詁》:“岸,高也。”《詩經·大雅·皇矣》:“誕先登於岸。” 幹,《易·漸卦》:“鴻漸於干。”釋文引鄭注:“干,水傍,故停水處。”又引陸注:“水畔稱干。”又引翟注:“干,涯也。”《史記·春申君傳》:“而不知干隊之敗。”《索隱》:“干,水邊也。” 圻,《說文解字》:“垠,地垠也,一曰岸也。圻,垠或從斤。”《廣雅·釋丘》:“垠,厓也。”《廣韻》:“圻,圻堮,又岸也。”《玉篇》:“圻,圻堮也。” 巖,《說文解字》:“巖,岸也。”《書·說命·序》:“得諸傳巖。”疏:“巖是山崖之名。”《廣雅·釋詁四》:“巖,高也。” 裔,《說文解字》:“裔,衣裾也。”徐鍇系傳:“裾,衣邊也。”後泛指邊緣。《淮南子·原道》:“故雖游於江潯海裔。”高誘注:“裔,邊也。”

從意義上來看,“岸、干、裔、圻、巖”都有“邊”義。從讀音方面看,這幾個字也有音近關係。據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聲母方面,“岸、圻、巖”都是牙音疑母字,雙聲;“干”是牙音見母字,“裔”是喉音喻母字。見疑旁紐,喉牙音有鄰紐關係。從古韻方面看,“岸、干”元部疊韻,“巖”屬談部,“圻”屬文部,“裔”屬月部。元文旁轉,元談通轉,元月對轉。“岸、干、裔、圻、巖”音近義通,是一組同源詞。 (B)組

1.同我婦子,饁彼南畝。(《詩經·豳風·七月》) 2.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詩經·大雅·生民》) 3.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屈原《離騷》) 4.騷人之文,自兹而作。(蕭統《文選序》) 5.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子,《廣韻》:“子,子息。”《詩經·大雅·生民》:“居然生子。” 字,《說文解字》:“字,乳也。”段注:“人及鳥生子曰乳。”《廣雅·釋詁》:“字,生也。”《山海經·中山經》:“若山有木,服之不字。”注:“字,生也。” 滋,《說文解字》:“滋,益也。”《左傳·襄公八年》:“事滋未成。”注:“滋,益也。”《文選·東京賦》:“鳥獸阜滋。”薛注:“滋,益也。” 兹,《說文解字》:“兹,草木多益。”《爾雅·釋詁》:“兹,此也。”《左傳·昭公元年》:“兹心不爽。”注:“兹,此也。”《論語·子罕》:“文不在兹乎!”皇侃疏:“兹,此也。” 耔,《廣韻》:“耔,擁苗本也。”義爲以土培苗根。《詩經·小雅·甫田》:“或耘或耔。” 從語音上看,這幾個字古音相近。據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聲母方面,“子、滋、兹、耔”都是精母字,雙聲;“字”是從母字,精從旁紐。古韻方面,這五個字都屬之部,疊韻。從意義看,“子、字、滋、兹、耔”都有“滋生、繁衍”等意思,意義相通(據《說文解字》,“兹”是“滋”的古字)。所以,這五個詞是一組同源詞。

按:“兹”的代詞“此”義是假借,意義與“滋生”無關。材料中的“兹”用的是代詞義,與其他幾個詞沒有同源詞關係。

25

八 下面兩首詩哪一首是古體詩,哪一首是律詩?爲什麼?分析律詩的用韻、對仗、平仄(包括有無拗救和失黏失對之處)。

前出塞 杜甫

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衆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鬬爭,況在狄與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這是一首古體詩。因爲從平仄上看,第一聯失對,第一、二聯失粘,第三句出現三仄尾,第四句出現三平調;從對仗上看,中間兩聯都未形成對仗。這都是格律詩所不允許的,因而是一首古體詩。

人 定 白居易

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燭影,紅袖下簾聲。 坐久吟方罷,眠初夢未成。誰家教鸚鵡,故故語相驚。

這是一首格律詩,因爲其用韻、對仗和平仄都符合格律詩的基本要求。 其用韻、對仗、平仄(包括有無拗救和失粘失對之處)如下:

用韻:首句入韻,用庚韻。第一、二、四、六、八句用韻,韻腳分別是“明、清、聲、成、驚”,這些字都是“平水韻”中的庚韻字。

對仗:首聯、頷聯和頸聯都對仗,只有尾聯不對仗。卽首聯“人定月朧明”對“香消枕簟清”,頷聯“翠屏遮燭影”對“紅袖下簾聲”,頸聯“坐久吟方罷”對“眠初夢未成”。 平仄:

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燭影,紅袖下簾聲。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坐久吟方罷,眠初夢未成。誰家教鸚鵡,故故語相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此詩符合格律詩的“對”和“粘”的規則,無失粘失對之處,其不合平仄的“人”、“翠”、“紅”等字,都處在可平可仄的位置上。有一處拗救,卽“誰家教鸚鵡”一句,其中第三字本該用平聲字,這裏用了仄聲字“教(jiào)”拗,然後將本該用仄聲的第四字用了平聲字“鸚”救。 九 把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標點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舊唐書·李白傳

標點:

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父爲任城尉,因家焉。少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天寶初,客遊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既而玄宗詔筠赴京師,筠薦之於朝,遣使召之(按:教材引文有誤,又漏引十餘字,今補正),與筠俱待詔翰林。白既嗜酒,日與飲徒醉於酒肆。玄宗度曲,欲造樂府新詞,亟召白,白已卧於酒肆矣。召入,以水灑面,卽令秉筆,頃之成十餘章,帝頗嘉之。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時侍御史崔宗之謫官金陵,與白詩酒唱和。嘗月夜乘舟,自采石達金陵。白衣宮錦袍,於舟中顧瞻笑傲,旁若無人。初,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謫仙人也。”?山之亂,玄宗幸蜀,在塗以永王璘爲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白在宣州謁見,遂辟從事。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按:教材引文漏一“醉”字,今補)。有文集二十卷行於時。 譯文:

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少年時就有超群之才,志向宏大,氣度豁達,逍遙而有超然出世的心境。他父親做任城尉,全家就在那裏安家。李白少年時與魯中的幾個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逸在徂徠山,縱情歡歌豪飲,當時號稱“竹溪六逸”。天寶初年,外出到會稽遊歷,與道士吳筠隱居在剡中。不久唐玄宗詔令吳筠去京城,吳筠把李白推薦給朝廷,朝廷派使者召見李白,並讓他與吳筠一

26

起待詔翰林。此時李白已經嗜好喝酒,天天與幾個酒徒喝醉在酒店裏。玄宗譜出曲子,要編制樂府新詞,急忙召見李白,李白卻已在酒店醉倒了。召入宮中,用涼水噴灑他的臉,醒來後,立卽叫他提筆作詞,很快就寫出了十多首,皇帝很讚賞他。李白曾經沉醉在宮殿上,伸腳叫高力士脫靴,因此被貶斥而離開了朝廷。於是他浪跡江湖,整天喝酒。當時侍御史崔宗之被貶官到金陵,常與李白一起飲酒並做詩唱和。他們曾經在月明之夜駕着小船,從采石到金陵。李白穿着宮錦袍,在船上極目遠望,縱情笑傲,旁若無人。當初,賀知章見到李白,讚賞他說:“這是天上貶下來的仙人啊。”安?山起兵叛亂,玄宗逃到蜀地,在途中任用永王李璘作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李白在宣州請見,於是徵召他爲李璘的從事。永王圖謀造反,起兵失敗,李白因此獲罪而被長期流放在夜郎。後來遇到大赦,才得以回來,最終因爲飲酒過度,醉死在宣城。著有文集二十卷,流傳於世。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