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自然辩证法概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3b1393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a

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制度层面。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呈现出很大差异。

2.政策和体制层面。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实际上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完成着对科学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关系的调整。

3.社会政治行为层面。政治思想和军事对抗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评价。 (四)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科学愈是向前发展,理论思维也愈益重要。一切理论思维过程——不管从事理论思维的科学家们愿意与否、承认与否、自觉与否——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科学技术活动有指导作用。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育发展的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速度和程度。

(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

为了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充满活力的科学技术运行机制,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恰当的科学技术法律体系与奖励模式,充足且结构合理的科研经费投入,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等;必须处理好政府规划与自由探索,自主创新与消化引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战略性研究与非战略性研究之间的关系。

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目的

科学技术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国家利益,服务于民生,为提高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 (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以及可持续发展服务。这方面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等涉及国家安全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方面包括:大力发展最贴近百姓生活,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技术——民生科学技术;改善科学技术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发挥科学技术在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等。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契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需求和实践取向。

(四)科学技术风险的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运行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克隆人的伦理风险、水坝和核电站的环境风险、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风险等,引发了一系列争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运用科学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利益群体理论等的相关知识,对科学技术

33

风险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进行正确的公共决策,实施科学技术风险的社会治理。

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研究

自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女性主义探讨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相关问题,形成女性主义科学技术研究。它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性别分层原因、科学技术的性别化特征以及性别建构等作了深入阐述,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从女性主义的经验主义到立场理论,从差异女性主义到反本质主义,给我们启发。

后殖民主义的“科学研究”对科学的多元文化起源与欧洲中心论进行了反思,指出,地方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西方科学并非惟一的科学知识,还有民族科学;西方科学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欧洲中心主义与男性至上主义的社会建构,成为剥削殖民地国家的手段;从西方发达国家输入科学思想和技术制品会导致虚弱的依附性,会导致科学技术的殖民主义。反思扬弃这些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欠发达国家科学与西方科学,正确处理消化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

(四)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

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把一切与科学不相符合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作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或是错误的,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这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万能论的集中体现,应该反思批判。反科学主义不能走向极端,否则会走向“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具体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论述中。它表明科学事业是非常复杂的,对科学研究纲领、技术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过程的选择,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应该引起公众和决策层的注意。但是,如果不加批判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4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35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

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经验,指出:“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

(二)向科学进军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号召向科学进军,目标是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他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lxiv

lxii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lxiii

(三)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毛泽东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

(四)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毛泽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确定的根本原则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毛泽东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五)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

毛泽东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lxvii

lxvi

lxv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