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及影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及影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3c7998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4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及影响

周辉 物流14

[ 摘 要] 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理论关系入手,对二者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无论是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以GDP来衡量商品流通总规模,它们与货币流通量(M0、M1、M2)均有十分显著的相关性,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商品流通规模对货币流通规模的决定作用。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或GDP增长率与货币流通量增长率并未呈现出十分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规模扩张是不同步的,货币流通的扩张速度往往快于商品流通的扩张速度。

[ 关键词] 商品流通;货币流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币流通量

一、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理论关系

(一)从静态角度看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

在对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有必要对二者的理论关系进行简单分析。

1.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从货币产生和货币运动的最初动因来看,是商品流通决定了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运动;(2)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量规律来看,是商品流通规模决定了货币流通规模;(3)商品流通速度决定了作为商品流通一部分的狭义货币流通的速度和其他形式的货币流通速度;(4)商品流通结构决定了货币流通的形式和特点。

2.货币流通反作用于商品流通。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流通即狭义货币流通,是通过为商品流通提供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及对价格施加影响来反作用于商品流通;(2)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流通即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等,是通过对商品流通时间、商品流通费用和流通中实现的价值总量施加影响来反作用于商品流通;(3)货币流通通过全局性的销售困难和经济危机对商品流通施加消极的反作用。 (二)从动态角度看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

1.分离。这是货币职能深化和信用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即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逐渐表现出一种独立性 ,并呈现出日益分离的趋势。

2.耦合。这是发达商品经济与风险利益机制的必然要求。(1)货币流通永远都不可能摆脱商品流通而独立发展,即使它不与商品流通发生直接联系,也会通过与生产、消费的联系,间接、曲折地反映商品流通的要求 ,为商品流通服务。(2)商品流通直接承担实现商品价值的责任,并以此分享利益。货币流通则通过为商品流通服务(具体说是提供一种效率,以“润滑”商品流通的运行)而间接促进商品价值的实现,并以此分享利益。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本文的实证分析是建立在上述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理论关系基础之上。我们选择统计指标时主要基于三个原则:(1)密切性:即选取的指标必须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有密切的关系;(2)延续性:即选取连续多年口径保持一致的指标,使历史考察更加全面、准确;(3)可得性,即能够获取尽可能真实的指标数据。

根据以上原则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选取下列指标来反映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实际状况:(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率;(2)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率;(3)各口径货币供应量(M0、M1、M2)及其增长率。

这里,我们要对统计指标的选择做三点说明。

1、限于数据来源和所学知识,本实证分析只考察国内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

2、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GDP衡量商品流通规模各有优缺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该指标反映通过各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量,但这一指标不

包括售给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作为转卖用的商品,也不包括服务业的营业收入,更不包括售给农业和制造业的生产资料,因而不能涵盖商品流通的全部内容。GDP是指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从价值形态看,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该指标的涵盖面很广,但其将未实现价值的商品库存包括在内,不能准确地反映通过商品流通实现的价值总量。 3、用以上选取的指标尚不能全面反映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实际状况。例如,没有反映商品流通主体状况的指标,主要是因为商业机构、商业网点及从业人员的统计口径历年的差别很大,不具有延续性。又如,没有反映直接融资状况的指标,主要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发育尚未成熟,筹资额、总市值等指标波动剧烈,很难从中找到规律。 (二)实证分析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货币流通量(M0、M1、M2)的关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货币流通量基本上能反映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总规模,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基本上能反映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总规模之间的相关性。M0是流通中现金,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资料,可以计算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与M0(Y1)、M1(Y2)、M2(Y3)之间的相关系数。

图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货币流通量的折线图(纵轴单位:亿元)

从折线图的变化趋势得: X1代表的社会零售总额在2001年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统计的年限中,M0增长幅度最缓,M1增长速度稍快,但在2010年后增速放缓,M2增长速度一直最快。这说明存款等广义货币在居民的持有偏好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表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货币流通量的相关系数表 X1与Y1 X1与Y2 X1与Y3 统计年限 1990-2014 1990-2014 1990-2014 相关系数(r) 0.9856 0.9893 0.9992 由表1可知,在各统计年限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货币流通量(无论是M0、M1还是M2) 都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M2的相关性最高,M1其次,M0第三,这说明现在相当大一部分社会消费品是以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支付的,直接使用现金为媒介的社会消费品交换比例并不高。

在原参考论文分析结果中,1978-199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M1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 M0,再次是M2,这表明改革后相当大一部分社会消费品是以活期存款支付的,现金直接媒介社会消费品交换的比例并不高。

两结果相比较得出:改革后22年和改革后期到如今的25年中,改革前期相当大一部分社会消费品是以活期存款支付的,改革后期相当大一部分社会消费品是以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支付的,表明在改革后期到如今的发展中,货币流通在定期储蓄该环节流通中变得更加灵活。

应用Excel散点图和趋势线,可以得出X1与Y1,Y2,Y3的回归方程和拟合优度。图2是X1与Y1的散点图和趋势线:

图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M0的散点图(单位:亿元)

得出回归方程和R2如下:

Y1=0.234*X1+4629 R2=0.971 Y2=1.450*X1+232.7R2=0.978 Y3=4.748*X1-39365R2=0.998

根据拟合优度R2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M0、M1和M2均有十分显著的线性关系,这从某种程度证实了商品流通规模对货币流通规模具有决定作用。从系数中可以看出,同样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对M0的影响很小,对M1的影响较大,对M2的影响比较显著,而且呈现规模放大效应。由于拟合优度很高,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方程进行经济预测。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货币流通量(M0、M1、M2)增长率的关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货币流通量增长率基本上能反映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规模扩张速度,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基本上能反映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发展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表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货币流通量增长率的相关系数表 X1’与Y1’ X1’与Y2’ X1’与Y3’ 统计年限 1990-2014 1990-2014 1990-2014 相关系数(r) 0.4094 0.4088 0.7280 从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增长率与货币流通量增长率的相关性并不高。从窄口径来看,两个增长率的相关程度不是十分显著,但从宽口径(M3)来看,相关性是十分显著的。这充分说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规模扩张上存在明显的不同步性。从长期来看,货币流通扩张速度仍然不能摆脱商品流通扩张速度的制约。

图3货币流通量增长率与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增长率对比折线图

注:X1’表示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增长率,Y1’表示的是M0的增长率,以此类推。

将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增长率与货币流通量增长率分别作出折线图进行对比,观察发现货币流通量增长率的波动性明显大于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的增长率。从Y3角度,Y3’表示的增长率在绝大部分时间高于X1’的增长率。

3. 通货膨胀率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关系。由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与货币流通量增长存在不同步性,则如果货币流通量增长过快或过慢,会造成一定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效应,从而刺激消费消费者增加消费或减少消费。

关于通货膨胀率的选择:一般对于通货膨胀率有两张主要计算方法,一种是GDP平减法,另一种是通过CPI进行计算。前者是会随商品权重变化的加权平均,由于某些必需品的不可替代性和个人偏好,常常会低估通胀;后者是固定的一揽子商品,由于忽视了替代效应,常常会高估通胀。因此,我们在这里使用这两者的算术平均数来表示通货膨胀率,记为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