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作文成功:“仿写”还是“续写” 精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最新-作文成功:“仿写”还是“续写” 精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b42940a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11

作文成功:“仿写”还是“续写”?

——《小猪变形记》两次教学的比较与反思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茅盾先生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何其芳也曾说过:“初学写作是要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让学生在模仿中摸索、领悟,逐渐成熟,少走弯路,迈向成功。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于原文作延伸。

一般来说,作文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不好到能够写好,都要经过由仿写到创作的过程。不久前《小猪变形记》一课的两次教学尝试,使我重新认识了仿写这一写作形式。

教材内容及特点:

《小猪变形记》是英国插画家本?科特创作的一本图画书。本绘书向我们讲述一只小猪突然百无聊赖,就想体验别的动物的生活。他精力充沛,满脑子奇异的想象,用各种办法模仿长颈鹿、斑马、袋鼠、鹦鹉等动物。但遗憾的是,这些创举都以闹剧告终。正当小猪被一连串失败打击得几近崩溃时,它受另一头猪启发,找到了真正属于猪的乐趣。它以欢快明亮的色调展现了小猪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文中小猪经历了五次变形的过程,而每次变形的过 程又都是相似的,这就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仿写材料。

第一次教学:“仿写”还是“续写”,一语警醒全场老师

这次年级组分给我上一堂学校作文教研课的任务。接到任务后,我结合二年级学生刚接触写话的特点,决定上一堂低年级的绘本阅读仿写课。于是我在网上寻找了诸多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资料,到书店仔细翻阅了相关的绘本,最后终于确定上《小猪变形记》。

鉴于本文“故事情节相似”这一特点,因此把教学重点放在仿写片断上。“仿”是本节课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以下是与杭州胜利小学的老师来我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时,我指导学生仿写《小猪变形记》的部分教学设计:

【案例】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能根据故事内容仿编故事,具体地把小猪变大象的过 程有条理地写清楚。

(一)师讲小猪前两次变形的故事(略) (二)指导写作

师:同学们,故事讲到这,我们来回忆一下,小猪一共变了几次呀? 生:两次。(随机点击课件)

师: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想变成谁?怎么变?遇到谁,说些什么?结果怎样? 师:他是怎么变成长颈鹿的?

生:它找来高跷,踩着高跷扮长颈鹿。 师:为什么他会踩高跷扮长颈鹿? 生:因为长颈鹿高。

师:是呀,长颈鹿最大的特点是—— 生齐说:高。

师:变斑马又是怎么变? 生:用油漆在身上刷斑马纹。

师:对,斑马最大的特征是斑马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斑马。 师:猜猜小猪又想到的好主意是什么? 生齐:变大象。

师:大象最大的特征又是什么呢?他会怎么变呢? (同桌互说——指名说) 学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习作,边读边修改。

小猪变完大象又会遇见谁呢?小猪又会怎样向他炫耀呢?小组讨论一下。指名反馈交流。

让我们赶紧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 ……

本节课中,教师以“说”为主线,采用了多种说的形式,教师讲述故事——学生猜故事——同桌互说——指名说等。在说中激发想象说话,学生充分认识到小猪接下来会变成大象,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精神饱满,特别是对小猪变大象的

过程更是说得有声有色。

杭州胜利小学的师傅孙敏老师也充分肯定了我这堂课的成功,但是接下来的一个问题让全场的教师一下子沉静了:“这节课教师是指导学生“仿写”还是“续写”?

的确,和所有听课的教师一样,我在顿时恍然大悟的同时也陷入了沉思,一路跟着试教下来,我们全年级的教师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没有一个人关注到这一点。既然是仿写,就应该让学生有句可模,有段可仿。可是,当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时,却已经悄悄发生了偏向而浑然不知。正如孙老师所说的:“学生的这次习作虽然内容丰富,但相对于整个故事来说,是脱离了文本的故事情节的,也扭曲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二次教学:改变,“纠正”了价值取向

4月23日,在学校组织的年级作文教研活动中,我又上了《小猪变形记》的习作课。

设计教学时,我仍以“说”为主线,在说中让学生感悟小猪的变化过程。但有了孙老师的“仿写?”这一前车之鉴,我在设计时以感悟、凸显小猪变化过程的语句为重点,重点指导学生感知小猪是如何变化的,加深学生的模式印象,让学生有文可仿。

以下是改变后的教学过程(相同部分的教学内容):

【案例】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能根据故事内容仿编故事,具体地把小猪变大象的过 程有条理地写清楚。

(一)师讲小猪前两次变形的故事(略) (二)指导写作

1、同学们,这只无聊的小猪这么不喜欢自己,它都变成了哪些小动物呀?(点击课件分别出示:变成谁?怎么变?)

(1)指名说,出示内容,学生齐读。

(2)为什么他会踩高跷扮长颈鹿?(长颈鹿高)板书:“特征”

(3) 变斑马又是怎么变?指名读,男女生读。对,斑马最大的特征是斑马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斑马。这只小猪还真聪明,都抓住了这些动物的最大特征来变形的。

2、小猪在路上遇到谁,说些什么?结果怎样?指名说。这就是小猪两次变形的过程。

3、指导变成大象片段:我们再回到课文,(引言:还没等身上的水全干,……)猜猜小猪又想到的好主意是什么?(变大象)大象最大的特征又是什么呢?他会怎么变呢?指名说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在本环节,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感悟推理情节

人时常会顺着一件事,不断地往下想,这个“不断地往下想”的过程,就是推理。很多学生不会写作,都将内在的这个过程,给忽视了;人内在推理过程的话语,有的时候,远远多于外在所见和所闻。上述片断中老师已经交代小猪的前两次变形,“还没等身上的水全干,他又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让学生猜,学生一下子就猜出:小猪想到的好主意是变大象。让学生从已知的故事情节中感悟故事的发展。既培养了学生的琢磨感悟能力,也是启发学生放开阅读文本的视角,为学生的推理体验架设了平台。这样,你的笔下就会有无穷的思考和推理。

(二)想象深化认识

“大象最大的特征又是什么?他会怎么变呢?”——长鼻子、大耳朵,有些学生还说出了大象的腿像柱子一样粗,身体像一堵墙,还有长长的象牙。如何让学生感受大象最大的特征呢?联系前面的故事,小猪是怎样变形的(借助高跷让自己变高,用油漆使自己拥有斑马纹),从而了解小猪前两次都没有对自己的腿和身体进行变化。于是,我设计了“你们觉得,怎样借助材料,让小猪很快打扮得像大象?”这个问题让学生想象并模仿。学生马上想到用水管做大象的鼻子,用大树叶当大象的耳朵??

(三)学生习作,反馈交流

你们看大象来了,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用上先……然后……最后……自由说说,也可同桌说。)赶紧拿起笔把小猪变大象的过程写下来。学生习作,师巡视指导。写好的同学,自己对照图,读读改改。

……

本环节,我是在学生大胆想象猜测后,出示了故事中小猪变大象的形象,让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哦,原来是这样的!)学生看到了图片之后,就有了写作的方向,降低了仿写的难度。